勞模風采·全國勞模|張海波:不負重任 中國鐵路的“開路先鋒”

“放飛中華復興夢,中國中鐵永遠是開路先鋒……”這首中國中鐵司歌,形象地體現了中國中鐵幾代人艱苦卓絕的事業歷程,也在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張海波的40年奮鬥經歷中得到了完整地展現。

40年來,張海波先後主持了南昆、滬昆客專等26項國家重點鐵路隧道、成渝高速等4項重點公路隧道和成都地鐵、昆明地鐵等31項城市軌道交通項目的勘察設計工作,高質量主持完成了包括《高黎貢山高地溫深埋特長隧道修建關鍵技術研究》等6項科研項目。通過多年的技術積累,他已成爲中國鐵路隧道專家和西南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技術引領者,其主持的項目曾獲全國十大建設科技成就獎、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其個人先後獲得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地鐵50年致敬人物、四川工匠等榮譽稱號。

10月8日,國慶大假結束後上班第一天,記者再次見到這位老朋友時,張海波雖已達到退休年齡,但他仍在忙碌着,爲正在建設的成都至德陽市域(郊)鐵路S11線“把脈”。

爲了建設好這條市域鐵路,張海波費盡心血,在早期的勘察設計和建設工程中,他帶領團隊,修改過上百遍設計方案,與專家組商討,與施工單位溝通,時時優化方案,最終贏得多方點贊。“說實話,張勞模功不可沒。”同事們如此評價說。

1962年4月,張海波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他就知道詹天佑的故事,立志要成長爲像他一樣的人,爲中國鐵路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於是,報考大學時,張海波毅然報考了西南交通大學隧道與地下鐵道專業,經過4年學習,他進入中鐵二院工作。1986年春,他獲得了去日本留學進修的機會。那一年,他如飢似渴地學習,受到了研修公司的關注和挽留。但他學成後,毅然回到祖國,潛心鑽研,精心設計、攻克西南鐵路技術難關。

在渝懷線圓梁山隧道設計中,他針對極高的環保要求、隧道高水壓、富水區的特點,分別採取了分段確定地下水堵排方案;實施超前地質預測預報,根據預報情況採取超前帷幕注漿、周邊注漿等多種注漿堵水措施及全封閉水壓襯砌。圓梁山隧道開創了“以堵爲主”鐵路隧道建設的先河,成爲山區鐵路隧道典型案例,爲後續山區鐵路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在重慶輕軌的技術攻關中,面對全新的、國內尚屬空白的跨座式單軌交通系統,他帶領總體組邊學邊幹、開拓創新,編制了高質量的設計文件,保證了一次調試成功和按計劃正式運營,爲我國第一條跨座式單軌的安全順利建成,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填補了我國跨座式單軌技術空白。其穿樓而過的李子壩站,成爲網友頻頻亮相的“網紅站”。

在成都地鐵項目中,首次在全國成功地實現了淺埋明挖自然通風區間隧道的設計理念,實現了天府廣場大型換乘樞紐與物業開發的結合,實現了成灌鐵路與地鐵2號線犀浦站的平行同臺同向換乘,開創了在富水富含大粒徑砂卵石土層、膨脹土層以及非煤系高瓦斯地層中採用盾構工法的先河。近年來,他主持設計併成功開通運營的成都地鐵18號線(新機場快線)和9號線(全自動無人駕駛系統)是成都地鐵中功能最複雜、協調難度最大、技術最複雜的項目之一。繼18號線開通運營之後,他主持設計並順利開通運營的成都地鐵19號線和資陽線,填補了城軌160km/h最高速度、雙機場直達和跨市域軌道交通的技術空白。

“目前,一個個中標的項目,一條條安全建設的城市脈搏,是我奉獻給中鐵二院最好的禮物。”張海波對未來充滿信心地說,他還想帶一帶年輕人,把自己的工作經驗分享給他們,培養一批地鐵、輕軌設計新人。

(四川工人日報記者 向曉文)

來源:中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