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蔣晚年坦言:敗逃臺灣無悔,此生最大不甘,是聽了斯大林此言

隨着老蔣退守臺灣,戰爭的結局已經非常明朗,而大部分人也開始對老蔣的失敗作出評價。

但世人的評價多多少少都帶有一些主觀情緒,唯獨老蔣自己對自己的評價纔算中肯,畢竟最瞭解自己的人就是自己。

那麼,老蔣對自己的失敗又是怎樣評價的呢?

在老蔣的人生晚年,他也曾對自己的經歷做出評價:我並不後悔退守臺灣,也沒有後悔在東北地區的戰略性撤退。

我最大的不甘,就是聽從了斯大林的言論,這是我一生最恥辱的事情。

一、外蒙古獨立

在我國和俄羅斯的中間夾着一個純陸地國土的國家,這就是蒙古國,我們也經常稱呼其爲外蒙古。

這片土地曾經是我國的一部分,只不過在多種原因下,外蒙古最終獨立了出去,成爲了現在的蒙古國。

外蒙古的獨立起源於清朝末年,當時清政府的腐敗,導致全國各地賦稅越來越高,外蒙古地區也不例外。

由於本身的狀況不好,外加不斷增加的苛捐雜稅,外蒙古地區的不滿情緒日益增加。

尤其是當地的王公貴族,他們開始尋求獨立,並希望得到當時沙皇俄國的支持。

辛亥革命期間,清朝的全部精力幾乎都放在了鎮壓革命上。

因此,對於外蒙古的管理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懈怠,這讓外蒙古的勢力找到了機會。

1911年,蒙古的土謝圖汗部親王勾結沙俄勢力,並聯合沙俄軍隊進入外蒙地區,控制了所有的行政機關。

將清政府的官員、士兵等全部趕出了外蒙地區,試圖獨立。

與此同時,外蒙古內部也建立了所謂的“大蒙古國”,並獲得了沙俄在國際上的支持。

不過,這次獨立顯然是不被承認的。

或許是爲了擴大戰果,或許是咬定我國還在內亂之中,大蒙古國竟然開始染指內蒙古地區,但他們的想法很快落空。

在第二年,北洋政府階段性的完成了國內統一,立刻發兵內蒙古,將大蒙古國的勢力從內蒙古地區徹底清除。

由於大蒙古國的獨立和沙俄密不可分,因此在外蒙古問題上,北洋政府與沙俄展開了談判。

最終,這次談判雖以允許外蒙古自治爲條件,重新拿回了外蒙古的主權,可也給外蒙古的獨立留下了隱患。

因爲這次談判中,赦免了很多推動外蒙古分裂的人。

隨着一戰爆發,沙俄早已自顧不暇,失去了“外援”的外蒙古瞬間變成了無人照顧的孩子,生存非常困難。

因此他們只能選擇重新與我國政府溝通,以撤銷蒙古自治、請求我國政府派兵入駐爲條件,試圖獲得我國政府的幫助與支持。

這對我國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條件,可誰知卻被一個人弄巧成拙。

1919年,徐樹錚帶兵進入外蒙古,對外蒙古進行正式管理。

徐樹錚本人對這件事也有很高的期待,可遺憾的是,身爲軍人的他對於處理內政幾乎無從下手,使用了很多管理軍隊的方式。

因此,在外蒙古地區製造了大量矛盾。

這讓幾乎所有的外蒙古人都開始再次考慮獨立的問題,並再次和沙俄地區進行聯繫,希望他們可以幫助外蒙古正式獨立。

1924年,此時的蘇俄已經解決了內部問題,有足夠的精力和武力染指外蒙古。

隨着蘇俄紅軍扶持的蒙古人民黨佔據主動權,蒙古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我國徹底失去了對外蒙古的管理。

二、老蔣的低頭

雖然蒙古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可這次成立並沒有得到我國的認可。

無論是北洋政府還是後來的國民政府,都拒絕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並不斷向蘇俄以及後來的蘇聯進行抗議。

換句話說,此時的外蒙古在主權依舊在我國,只不過我國沒有辦法對其進行管理。

那麼,我國究竟是何時丟失外蒙古主權的呢?

這還要從抗日戰爭說起。

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國節節敗退,不但丟失了整個東北地區,在後來的戰爭中也節節敗退,處於焦灼狀態。

即使到了二戰後期,我國收回了很多領土,但駐紮東北地區的日本關東軍一直是我國的心腹大患。

爲了在全世界範圍內結束二戰,同盟國迫切需要解決駐紮在我國東北地區的日本關東軍。

經過商討,羅斯福將這一任務交給了蘇聯。

畢竟在亞洲戰場,蘇聯是最有能力打敗日本的國家,可蘇聯也不會無償出兵,外蒙古就是他們最好的籌碼。

面對老蔣,斯大林直接提出:想要讓蘇聯出兵,必須無條件支持外蒙古獨立。

對於這個要求,老蔣自然不會同意,還派出了兒子蔣經國前往蘇聯進行談判。

在談判期間,蔣經國引經據典,充分證明了外蒙古地區完全屬於我國。

可斯大林的一番話,讓蔣經國再也無話可說。

“我之所以要外蒙古,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國家戰略。

倘使有一個軍事力量從外蒙古向蘇聯進攻,西伯利亞鐵路一被切斷,俄國就完了”。

此時斯大林想表達的無非就是,我之所以想要外蒙古獨立,完全是爲了蘇聯本土的安全。

再加上這不屬於割地賠款,老蔣最終也只能接受這個條件,因爲這是斯大林的底線。

在談判的最後,斯大林告訴蔣經國:

“你的國家如果強大,完全可以自己可以打日本,我自然不會提出要求。

今天,你沒有這個力量,還要講這些話,就等於廢話”。

爲了解決東北地區的關東軍,外蒙古成爲了最後的籌碼。

對於這件事,老蔣還曾寄希望於外蒙古自己的想法。

並表示,外蒙古地區如果通過公投的方式決定獨立,老蔣也會進行支持。

可事實上,此時蘇聯早已控制了外蒙古地區,所謂的公投不過是一個形式而已。

三、老蔣的後悔

在敗退臺灣之際,老蔣也曾做過很多次的反思,他承認了自己的很多錯誤,可唯獨對外蒙古地區心有不甘。

畢竟根據當時的情況來看,即使蘇聯不向東北出兵,我國收回東北也只是時間問題。

簡而言之,不管蘇聯是否出兵,外蒙古地區都不會出現獨立的情況。

而他當年同意蘇聯的要求無異於出賣了一部分國土,和曾經的清朝沒有兩樣。

作爲統一戰爭的參與者,老蔣從始至終都沒有考慮過分裂國土。

即使是退守臺灣,他也始終堅信這是政黨之間的問題,不能上升到國家問題。

而且老蔣本身對臺獨的政治理念也非常反對,曾經大量焚燒有關臺獨的書籍。

而他對一箇中國的堅持也傳播到了繼承者的身上,畢竟老蔣若堅持臺獨,後續大陸和臺灣也不會恢復交流。

從這點來看,說外蒙古是老蔣最大的不甘也是情理之中。

但對於這件事,也有不少人認爲是他在爲自己的失敗找藉口,並將這件事和退守臺灣、堅持內戰並列爲老蔣一生中的三次錯誤選擇。

拋開政治因素來看,這件事也確實是老蔣內心的不甘,因爲另外兩件事本質上並不屬於決策錯誤。

首先是堅持內戰,這是老蔣被很多人所詬病的地方。

可從戰爭角度來看,這樣的做法也不是完全不可取的。因爲在國家內部有兩個政權的情況下,確實有很多的弊端。

比如能夠指揮的戰鬥人口減少,在很多地區無法佈置戰術等,都是當時存在的問題。

如果當時八路軍沒有堅持抗日,國家危在旦夕。

其次,就是退守臺灣這件事。

從戰略角度來說,退守臺灣也是一個較爲明智的做法。

由於當時解放軍的海面戰鬥力不足,因此登陸作戰有很大的危險性,必須依靠人命去填。

再加上臺灣地區是老蔣多年運營的根據地之一,他完全有機會在臺灣慢慢的發展。

因此從戰爭層面來說,退守臺灣是衆多選擇中較好的選擇。

而唯獨放棄外蒙古地區,讓老蔣成爲了民族的罪人。

雖然表面來看當時蘇聯只是想讓外蒙古獨立,可後來證實這不過是蘇聯的“開胃菜”。

蘇聯真正的目的是控制整個中國,幫助其完成稱霸世界的野心。

在冷戰時期,蘇聯也曾多次嘗試控制我國。

在被我國拒絕後,惱羞成怒的斷絕了對我國的所有援助,讓我國的很多發展陷入了停滯。

那麼當時老蔣如果直接拒絕斯大林的提議,是否可以防止外蒙古的獨立呢?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可能性也不大。

從清朝晚期開始,沙皇俄國就在不斷滲透外蒙古和我國的邊境地區,這種做法一直延伸到後來的蘇聯時期。

即使當時我國沒有明確支持外蒙古獨立,蘇聯也會利用各種方式來幫助外蒙古獨立。

畢竟,這樣做會給他帶來巨大的利益。

首先,外蒙古地區有非常豐富的礦產資源,這些礦產資源無論是戰時還是和平時期,都可以直接兌換成無數的財富。

一個外蒙古,可以輕易養活三個同面積的區域。

若蘇聯能夠佔領這裡,對蘇聯整體的發展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比如現階段的俄烏戰爭中,俄羅斯可以通過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輕鬆拿捏歐洲國家,就足以說明當時蘇聯的想法非常正確。

其次,外蒙古的獨立可以保護西伯利亞鐵路。

若外蒙古屬於我國,我國可以隨時切斷西伯利亞鐵路,對蘇聯境內的貿易、運輸等造成巨大打擊。

若外蒙古獨立,我國就無法接觸到西伯利亞鐵路,對蘇聯的威脅性會小很多。

之所以蘇聯選擇讓外蒙古獨立,是因爲當時的蘇聯是聯盟性質。只需要將外蒙古拉入同盟即可,不需要對它進行吞併。

結語:

雖然老蔣對我國丟失外蒙古非常的後悔,但讓時間重來一次,他或許依舊無法拒絕。

因爲他沒有破釜沉舟的勇氣,不然蘇聯也不會藉機提出這樣的要求。

若當時我國內部已經完成統一,由毛主席等人執政,蘇聯斷然不會提出這樣的要求。

這點從蘇聯對待毛主席等人的態度可見一斑。

在戰爭時期,斯大林等人對老蔣的態度並不好,幾乎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支持。

而到了新中國時期,蘇聯又成爲了我們的老大哥,甚至我國的建國日期也是在他的建議下確定的。

可見無論是任何時候,強大的實力和強硬的態度纔是我們的立國之本。

若沒有這些,即使嘴上如何強硬,最後依舊會成爲被人欺負的對象,勝利更是無稽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