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股估值910億,一批員工財務自由

近日,全球UI設計軟件頭部Figma逆勢斬獲了新一輪融資。

據彭博社報道,包括Coatue,Alkeon Capital Management和General Catalyst Partners在內的投資者已經投資了Figma,估值被認定爲125億美元(摺合人民幣910億元),該交易被廣泛認爲是爲IPO做準備。

其中,Coatue爲老股東加註,紅杉、A16Z、凱鵬華盈、Durable Capital Partners等機構也繼續追投,資方還包括對衝基金SurgoCap Partners,Atlassian Corp.,Fidelity,Franklin Venture Partners,Iconiq,Thrive Capital等。據悉,蘋果公司高管Eddy Cue也進行了投資。

據Figma發言人稱,該筆交易是老股出售且已經完成,涉及現任和前任員工以及其他股權持有人。這意味着背後不少人實現退出,一些員工或許自此實現財富自由。

但注意,相較於巔峰時期200億美元估值,本輪的估值幾近腰斬。

2022年9月,Adobe曾計劃以的200億美元的天價收購Figma,震驚整個華爾街,該交易價不僅是Adobe自1982年成立以來的最大收購,也創造了設計行業彼時止最大一筆收購。

然而,Adobe的收購計劃最終因所謂的“監管挑戰”而告吹。背後早期投資者們,眼瞅着迅速膨脹的數百倍回報慘遭近半砍,其心情複雜程度可想而知。

如今隨着Figma新的融資消息傳來,其最新估值也回落至合理區間,一道伴隨着市場從狂熱迴歸冷靜。畢竟,200億美元的收購價在當時被認爲“過於樂觀”,且恰逢疫情特殊時期。另一面許是看到了Figma在AI領域的進展不如預期,一些新功能的推出,如生成式AI設計工具“Make Design”,看似野心勃勃,卻因受到“抄襲”質疑而暫時下線。

對於投資者來說,Figma的估值調整或許提供了一個更加合理的投資窗口,但也對其長期發展保持了謹慎樂觀態度,不禁令人再次感嘆,全球同此涼熱。

求助Adobe,叫板Adobe,攜手Adobe

從2016年公開產品面世,短短几年內,Figma估值連續2次暴漲100倍,從2018年估值勉強破億,到2021年估值火箭般攀升至100億,Figma的每一步似乎都踏準了行業命脈。這不禁讓人好奇,Figma究竟做對了什麼?更頗具戲劇性的是,Figma的命運從一開始就與Adobe緊緊纏繞在一起。

Figma成功的故事,得益於技術的革新,也有對市場需求的精準把握。2012年,兩位布朗大學的學生迪倫·菲爾德(Dylan Field)和艾文·華萊士(Evan Wallace)帶着對設計工具未來的憧憬,創立了Figma。

彼時,設計工具市場幾乎被Adobe等巨頭壟斷,且傳統設計工具的本地化操作降低了協作效率,Figma的願景是打破這一局面。他們看到了HTML5帶來的跨平臺協作的潛力,決心打造一款基於瀏覽器的在線設計工具。

但創業起步並不平順:空有概念,產品規劃方向、商業模式都不清晰。一次關鍵的建議成爲了促使Figma發展路徑轉變和最終成功顛覆設計行業的重要契機。在硅谷風投公司 Greylock 投資人 John Lilly的點撥下,Field“去找 Adobe CEO 請教”,求助意外啓發了 Field,也讓一顆未來將衝擊Adobe根基的種子就此埋下。

2015年底,Figma發佈Beta版,次年底推出面向公衆的免費試用版,初步積累了用戶基礎。Figma差異化在於,其實現了設計流程的實時共享協作和雲端同步,還提供豐富的API入口,使其能夠與多種軟件無縫集成,提供SaaS服務,這意味着Figma不再僅限於設計領域,其用戶範圍也得以延伸至非專業設計人員。

這一特性雖在現今看來非常平凡,卻在當時有效解決了衆多互聯網公司在生產流程上的挑戰。例如與微軟的合作,不僅被微軟團隊視作“空氣和水”,還建議Figma收費並增加功能。要知道在這之前,微軟與Adobe長期保持合作伙伴關係,並擁有自己的雲設計軟件Xamarin。然而,自Figma問世以來,微軟的大量員工開始傾向於使用Figma。

除微軟外,Twitter、Airbnb、Dropbox 等企業,甚至國內大疆,成爲Figma用戶,這才真正拉開了 Figma 和 Adobe XD 之間的差距。Figma甚至曾公開叫板 Adobe, 官網曾“隔空喊話”:“不要使用 Adobe XD 同步到雲端,使用 Figma 在雲端工作。”

曾參與 Figma 早期投資的硅谷頂級風投 Greylock 梳理過評估一家公司發展的“用戶參與層級理論”,提到了三個層面:首先是吸引更多用戶參與;其次是確保用戶的持續留存;最後是實現一個積極的反饋循環,Figma似乎都吻合。

回看Figma的發展歷程,HTLM5、本地化協作,每一步精準踩中發展節點,尤其在疫情期間乘着遠程工作的東風,助推 Figma 在全球範圍的流行。根據2021年的設計工具調查顯示,Figma在設計類工具中一騎絕塵,遠超Adobe XD和Sketch,幾乎在所有類型的排名中都位列第一。

這是風險投資偏愛的成長故事,也令其估值完成首次百倍暴漲。

在Adobe收購案前,Figma總共進行了6輪融資,投資者不乏Greylock Partners、紅杉、A16Z等。隨着這些投資機構的加註,Figma的估值開始飆升,從2018年初的1億美元到2021年的100億美元,實現質的飛躍。

其優秀的應用表現是其一,良好的財務表現是其二,這也直接促成Adobe 2022年的收購提案,Figma估值也再次飆升百倍,而創始人 Dylan Field時年才僅僅30歲,身價已經過億。

Adobe在一份新聞稿中提到:“憑藉大約 90% 的毛利率和正的運營現金流,Figma 已經建立了一個高效、高增長的業務”。相關數據顯示,收購當年,Figma的ARR已經達到了4億美元,同比增長 100%,毛利率高達90%,淨收入留存率NDR超150%,擁有着運營正現金流。

但更深層原因在於“打不過就買下”。收購被看作是Adobe戰略轉型的一部分。Adobe希望通過收購Figma,快速獲得在線協作設計的能力,補足自身產品線在這一領域的不足。更重要的是,Figma年輕用戶基礎和技術架構,對於Adobe來說,是吸引新一代創意專業人士的重要途徑。

只不過,Adobe的算盤,在15個月之後,發生了大逆轉。

“VC的勝利,華爾街的慘案”

Adobe與Figma的合併案,在當時有個恰如其分的概括——“VC的勝利,華爾街的慘案”。

“VC的勝利”描述了早期投資人的集體狂歡。彼時有媒體計算,若以收購價40.20美元計算,在Figma各輪投資人中,天使輪Index Ventures回報高達457倍,A輪投資者Greylock Partners回報達202倍,B輪投資者Kleiner Perkins投資回報121倍,C輪投資者Sequoia回報37倍。

“華爾街的慘案”是指Adobe應聲下跌17%的股價。對於Adobe的天價收購,市場反應冷,投資者擔心Adobe爲了完成收購可能需要舉債,這將對公司的財務狀況和股價造成壓力。

在Adobe宣佈收購案後的4個交易日裡,其市值蒸發超375億美元,相當於蒸發了近2個Figma。

Figma的用戶更是表達了強烈的不滿,擔心Figma會被Adobe同化,從自由開放走向“霸王條款”,“Figma要走向墳墓了”。Field卻在公開信中表示下結論爲時過早,他另有所圖:Adobe的技術與資源將推動Figma平臺的快速發展和創新,包括將成像、攝影、插圖、視頻、3D和字體技術整合進Figma,並重新設計創意工具。

最終,15個月之後,這一收購計劃宣佈流產,雙方給出了一致說辭,面對監管機構的審查,認爲“沒有可行的辦法能獲得必要的監管批准”。同時,監管機構對這一收購案表示擔憂,擔心這將導致市場壟斷,損害消費者和中小企業的利益。

真相卻是,Adobe另有打算。15個月時間,足以改變很多事情。AI技術的崛起,讓Adobe開始重新評估收購Figma的必要性和可行性。Adobe意識到,與其花費鉅額資金和精力去完成監管部門的斡旋,不如將資源集中在自身AI技術的發展上。此外,Adobe也認識到,通過AI服務來增強用戶依賴性,可能是一個更有想象空間、護城河更寬的選擇。

Adobe的收購與放棄,自然有其戰略轉型和市場考量的結果。但對於Figma來說,也帶來一定的“損傷”。儘管據稱Figma會從終止收購中獲得10億美元的賠償金,但相比影響,這筆資金似乎顯得微不足道。

收購準備期間,Figma經歷了一系列變化,包括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Evan Wallace的離職,以及團隊規模的迅速擴大。儘管公司在市場上的影響力和收入持續上升,但在產品開發方面卻顯得步履蹣跚。推出的新功能被發現存在衆多未解決的缺陷,給人一種倉促推出未完成產品以滿足發佈期限的印象。

對於Figma背後的投資人來說,心情更是經歷了過山車。儘管最新融資爲他們提供了退出的機會,但原本接近200億美元併購交易的泡湯,讓回報大幅跌落,不考慮幣值變化粗略計算的話,天使輪投資方Index Ventures回報從457倍跌至286倍,其心情複雜度可想而知。

面臨市場的不確定性,Figma的財務表現依然強勁,這爲投資人注入了信心。據一位知情人士表示,這筆交易是在Figma每年提供超過7億美元的經常性收入之際達成的,預計到明年這一數字將超過10億美元。所以125億美元估值定價相較於併購前的100億稍有所增長。

但增長不多的原因,或許也有對Figma在AI技術方面探索碰壁的考量。日前,Figma推出的生成式AI工具Make Design,用戶可以簡單地描述所需的應用程序,讓 Make Design 生成一個功能齊全的 UI。然而,該工具因無法產生真正的原創作品而受到批評。作爲對這一反饋的迴應,Figma選擇“暫時禁用”Make Design。

儘管其Make Design工具因創意能力受到質疑而暫時下線,Figma還在繼續其在AI領域投入和創新,這包括推出Figma Slides,一款旨在增強用戶體驗並簡化設計過程的演示文稿工具。

同Figma一樣,其他科技公司也在推動將AI功能集成到其平臺中,考慮到Adobe等競爭對手的策略變化以及AI技術的發展,都將對Figma的市場地位和估值產生影響,投資者對於Figma的謹慎樂觀,可能成爲一種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