覽巴蜀盛景 聚旅遊動能——重慶文旅迎來新面貌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本報記者 張國聖 黃漢鑫 李 宏《光明日報》( 2024年11月14日 10版)
今年7月,世界文化遺產重慶大足石刻傳來好消息。融合了佛、道、儒三教文化的寶頂山、石篆山等“五山”石刻正式向遊客完全開放。沿着途經四川樂山、資陽的“石窟寺文物主題遊徑”而行,遊客將在大足飽覽“三千諸佛雲中現”的盛景。
近來,以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爲契機,一邊摸清家底、練好內功,一邊激發活力、聚合動能,重慶各地文旅事業和產業正迎來新面貌。
有序推進川渝石窟寺等文化保護傳承項目
清晨,柔和的陽光灑向大足石刻,一片寧靜祥和,依稀可以聽見山澗流水和林間鳥鳴。走進景區深處的圓覺洞,眼前一片忙碌景象——大足石刻研究院保護工程中心館員蔣曉菁和同事們正在抓緊給宋代的造像做“體檢”。
再過一會兒,圓覺洞將迎來遊客。在這略顯昏暗的洞窟裡,“文物醫生”必須和時間賽跑。
“圓覺洞是典型南方潮溼環境下保存的石窟寺,文物普遍存在石質風化、彩繪粉化起甲、金箔開裂脫落等問題。爲了精準服務後期文物修繕工作,我們於2022年開啓了針對圓覺洞的各項勘察。”通過里氏硬度計、紅外熱成像儀、顯微相機等設備獲取石像表裡各項數據後,蔣曉菁仔細地在圖紙上標註出文物不同位置的病害,以便“對症下藥”。
自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川渝兩省市在2022年聯合印發《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規劃》以來,川渝已8次召開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聯席會議,每年協同推動文旅合作事項近30項。川渝石窟寺等文化保護傳承項目正作爲重要內容被有序推進。
“全國約有6000處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川渝佔了近一半。目前,圍繞《巴蜀石窟全集》的編纂,兩地已完成146處石窟寺考古調查,涵蓋了近4500個龕窟圖版及數據採集。”大足石刻研究院保護工程中心主任陳卉麗介紹,隨着多學科聯合的文物保護模式經驗越發成熟、成果逐步豐富,川渝石窟寺的文物保護和文旅開發將涌現更多亮點。
深度統籌優質文旅資源
“彩燈的種類形式多樣,如何閱讀解剖圖紙?必備什麼工具?”近日,在重慶銅梁的一堂龍燈綵扎培訓課上,來自四川自貢的龍燈綵扎師傅李雙弟正向學員們傾囊相授龍燈綵扎的技術要領。
“這些年,我們把非遺‘銅梁龍’舞向了世界,還與成都、自貢等11個地方成立龍文化旅遊聯盟,展開巴蜀龍文化活動、龍燈綵扎產業和人才等交流與合作。”銅梁區文化旅遊委副主任李亞說,僅聯手自貢彩燈企業共建的銅梁龍燈綵扎基地一項,就創造了逾1000萬元的年產值。銅梁還與毗鄰市縣共商遊客互送、組團參加節會,互推遊客5萬餘人次,一起做大文旅“蛋糕”。
放眼川渝兩地,建起了川渝文旅企業聯盟、巴蜀文化旅遊推廣聯盟等36個區域化、專業化文旅合作聯盟平臺,兩地深度統籌優質文旅資源,持續開展“成渝地·巴蜀情”系列羣衆文化活動,舉辦巴蜀合唱節、川渝曲藝展演大會、川渝樂翻天戲曲交流展演、川渝“閱讀之星”誦讀大賽等區域品牌活動累計157場次,吸引兩地近5800萬市民積極參與。
協同優化跨區域文旅公共服務
“蒜泥白肉一片就有這麼大!麻婆豆腐麻辣鮮燙味道佳……”夜幕降臨,在重慶萬州天生城文旅街區,俏皮歡快的四川車燈節目《好吃嘴》爲火熱的夜晚又添上一份熱鬧。一場由川渝兩地曲藝大咖和草根笑匠帶來的“川渝樂翻天”喜劇幽默節目交流展演,逗得臺下的觀衆合不攏嘴、連連叫好。
“臺上這些重慶的段子、四川的言子兒,聽來有共鳴,很親切。”來自四川南充的遊客陳文敏被熱鬧的節目吸引,一聽就入了迷,從連臺的好戲中收穫了滿滿的驚喜。
“川渝還協同優化跨區域文旅公共服務,兩地推進文化旅遊領域便民利企措施川渝通辦,實現6項行政審批共享互認,方便兩地居民的文化旅遊生活。”重慶市文化旅遊委黨委委員、副主任朱茂說,重慶開行巴蜀文化旅遊走廊主題列車150餘趟,整合川渝景區、演藝產品100餘個。2023年起兩地文化旅遊部門發行“百萬職工遊巴蜀”年卡,推出旅遊線路100餘條,累計帶動出遊160萬人次。
“沿着巴蜀這條文脈悠長的文旅走廊,兩地正在協同探索文化和旅遊資源集聚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的模式。川渝聯合規劃建設資陽、大足文旅融合發展示範區,就是雙方探索的成效之一。”朱茂說,川渝兩地將進一步激活文旅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力和服務效能,協同塑造文旅融合發展精品,協同打造巴蜀文化新名片,共同培育高品質的文化生活圈,攜手共建世界級旅遊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