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幸媛兩岸談判秘辛《鑄劍爲犁》 籲開大門走大路
前陸委會主委賴幸媛(見圖)8日舉行《鑄劍爲犁:賴幸媛的兩岸談判秘辛》新書發表會致詞。(趙雙傑攝)
賴幸媛兩岸談判秘辛《鑄劍爲犁》新書發表會籲開大門走大路。(李文輝攝)
前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出版新書《鑄劍爲犁:賴幸媛的兩岸談判秘辛》,8日在時報出版社舉行新書發表會。前總統馬英九到場強調「找對人了」力挺,賴幸媛指出,當年「以臺灣爲主、對人民有利」達到的目標,在蔡政府主政八年後,既是空前、也是「暫時」絕後。她強調,兩岸關係的推動就是要開大門走大路,纔是真真正正有氣魄的臺灣人,絕對不能「空嘴嚼舌」。
發表會馬英九、前財政部長林振國、前原民會主委、監察院副院長孫大川、商總理事長張平沼。陸委會團隊賴幸媛、前副主委劉德勳、趙建民、高長到場共襄盛舉。書外秘辛之一是張平沼是賴幸媛的表哥,當年獲得任命時,還曾找表哥求助。
馬英九出席活動,以行動迴應自家人對他「用錯人」批評。
賴幸媛致詞分享這本書,三個意義,第一,在她4年5個月的任期裡,大幅改善兩岸關係,爲民衆解決困難問題、開創商機,又能夠堅守臺灣主體性、捍衛中華民國主權,那是一段兩岸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和平穩定關係,也是一段能夠爲臺灣民衆務實解決問題的兩岸大時代。是陸委會相關部會首長合作努力,是空前,但不幸地「暫時也是絕後的」,因爲蔡政府主政八年,兩岸關係全面被「人爲」地弄斷了。
賴幸媛說,第二個意義,提供重要、正確歷史紀錄,詮釋兩岸關係朝健康、理性經營管理是可能的可行的,雖然充滿困難重重。兩岸關係「一個巴掌拍不響」,雙方有巨大分歧時,團隊如何透過有效溝通,理解對方實況,而且設法相互靠攏,達到共識。那段真實發生過。有趣可讀,更多不能公佈,印象深刻談判桌上鬥智鬥力,冗長繁複,慢慢幽默相待,默契自然滋長,兩岸雙方互信是在增長中。賴幸媛說,不少有意思的片段,有時夜深人靜回到住處都會「仰天大笑」。
簡單說,她開創性地、大膽地創建陸委會與國臺辦官方直接溝通管道,厲害高明的成功布局,獲得總統高度讚賞,兩會成功溝通,協助促成很多困難協商、解決很多疑難雜症。她這個被喻爲史上不可能任務團隊,卸下45年侮辱性香港「中華旅行社」招牌,換上正大光明「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招牌,而且大幅提升駐館功能、位階比外交部在其他各國或地區名稱與功能一致甚至更好。
賴幸媛強調,當年克服社會刻板成見跟嚴重歧視,達成27萬弱勢家庭生存保障,陸配權益的改革,還給他們應有的工作權、財產權,縮短陸配取得身分證年限。見證重要經驗可以傳承、借鏡,每一個政黨都有權利知道,在兩岸關係中,理性是可以擡頭的,端看政府怎麼做,書名《鑄劍爲犁》,書名意思是「一線希望」,相信兩岸人民值得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
第三個意義,兩岸關係民意扮演非常關鍵角色,是重要的談判的助力跟籌碼。各方要正面看待,要善用民意,善用社會的反彈,是兩岸關係重要的槓桿,可以借力使力,協助對臺灣有利的政策,達成我方目標,當年團隊深入草根,百場座談會和廟口開講,頻繁與民衆坦誠溝通,降低疑慮,同時取得社會理解,廣大兩岸政策的社會基礎,巨大的說服工程,得到很大成果。
賴幸媛深信,她與政府團隊以「門打開、阮顧厝」爲理念,無論誰執政,都應該大開大闔推動兩岸關係改善、開放,同時政府必須負責任地爲民衆利益、兩岸交流秩序嚴格把關。「開大門、走大路」纔是真正站在人民的兩岸政策,有氣魄的臺灣人,而不能像現在的政府「空喙哺舌」。
前財政部長林振國、工商協進會秘書長、當年 陸委會港澳處長朱曦「接力」爲賴幸媛政績之一的「港澳辦正名」——臺灣駐港機構由香港「中華旅行社」正名爲「臺港經濟文化協進會」揭秘。林振國開玩笑說,2009年馬總統一頓「太簡單了」的午餐,就讓他接下工作,終於在2010年5月26日臺港雙方掛牌。
朱曦說,雙方一年間開了16次會議,直到水到渠成有公佈,保密工夫到家。此舉大大提升臺灣在無邦交外館地位與待遇,也改變了當時香港人不認同扁政府「臺灣人不同於中國人」形象,以致赴臺港生只有128人現象,掛牌後,做了很多工作,隔年就1300多香港僑生赴臺,現在已有6千多人。
劉德勳表示,當年廟口開講,他負責各地客家村宮廟前巡講,全程客語,講到他在苗栗的姑姑出來告訴他,第一次知道ECFA在講什麼。可見好的政策只有「草根」才能深耕。
新書由時報出版社出版,賴幸媛口述、資深媒體人林庭瑤訪談撰文。
書中首度揭露賴幸媛與歷任民選總統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之間交流互動;也提到她如何從臺聯不分區立委,延攬入馬團隊;如何在談判場內外縱橫捭闔,爲臺灣力爭權益;在推動諸如改善陸配權益、《兩岸共打協議》、早收清單談判、ECFA和後續的《兩岸投保協議》等相關政策過程中,又逢哪些不爲人知的秘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