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代·奇林多 | 人性化科學與技術:走向宜居發展

人性化科學與技術:走向宜居發展

路易克拉克大學副教授

昆代·奇林多

非常榮幸受邀參會交流。今天,大家不約而同提到一個重要話題:人類正站在歷史轉折點上,面臨着關乎自身生存與地球未來命運的諸多嚴峻挑戰。

聽了各位的發言,我深感憂慮。我們正處在關鍵時刻,地球正經歷着前所未有的變化。從極端氣候事件到全球流行病,再到軍事衝突,我們面臨着多重危機。在這樣的背景下,技術和跨文化交流的作用顯得尤爲重要。那麼,我們該如何利用科技來解決這些世界性難題呢?作爲一名傳播領域教授,我認爲我們需要形成一種新的自覺意識,去擁抱善意與合作,而非衝突與競爭。

在思想的變遷中,文化、語言和科技發展同跨文化交流息息相關。歷史哲學家艾爾克·魯尼亞在他的著作《被過去感動:不連續性和歷史突變》中指出,變化是創新的源泉,而非創新引發變化。他認爲,在語言和思維層面上,災難往往催生新的思考方式,促使我們尋求新的語言來描述世界、思考變革。這些變化要求我們的思維和語言必須與時俱進。科技創新也是如此。需求才是發明之母,只有真正的需求才能激發真正的創新。新詞彙和新想法的出現,會影響我們的語言,進而推動整個思想界的變革。從進化和生物學的角度來看,變異意味着物種出現了新的屬性,這些屬性並非源自長期的遺傳。對於歷史學家而言,這些變遷一直潛藏在水面之下,直到極端事件發生時,才浮出水面。

當今時代,我們面臨的最大文化模因無疑是社交媒體。科學家如何定位自己、思考可能的議題?布基納法索前總統托馬斯·伊西多爾·諾埃爾·桑卡拉在他著名的“敢於發明未來”的演講中曾指出,科學家必須挑戰常規,有勇氣抵抗舊有思維,發明未來。我們必須抓住這個機會,跨越文化邊界,走出舒適區,去思考、交流和探索。

生物學中的變異帶來多樣性,語言、思考亦是如此。如果科技創新是我們對不同環境的主動適應,那麼我們就必須擁抱變化。創新不是線性的連續過程,而是一個探究性過程,需要我們從世界的變化和趨勢中發現可能性。

創新和變化告訴我們,如何理解和應對跨文化交流至關重要。氣候危機是全人類面臨的問題,需要我們從全人類的角度去思考。歷史學家迪佩什·查卡拉巴提提出了兩種思考方式:局部思考和全人類思考。局部思考侷限於自身視角,而非跨文化的。全人類思考則讓我們看到,儘管我們都在經歷氣候變化,但感受卻各不相同。

因此,我們如何重新定義跨文化接觸,避免文化之間的衝突和競爭?弗朗西斯·恩雅姆恩喬認爲,共生是常態,沒有人或事物是完全獨立的。他進一步指出,世界、知識和萬物都是不完整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將跨文化接觸視爲管理自身和他人的一種方式。對他人的需求既關乎我們的生存,也關乎我們可能成爲的各種可能性。我們的不完整性意味着無窮的可能,我們可能成爲各種不同的人。因此,我們應該以友善和尊重的態度看待與自己不同的人。

我建議我們將技術創新和跨文化交流的方向轉向通過共生的、跨文化的接觸來構建未來的技術。讓我們共同努力,共同創造一個更加和諧、包容和可持續的未來。

【本文爲路易克拉克大學副教授昆代·奇林多(Kundai Chirindo)於10月13日在2024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中外青年科技人員對話會上的主旨報告】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學術立會 服務興會 規範辦會 創新強會

微信號 : zggdjyxhwx

網址:https://www.cah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