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從拼低價到拼服務
來源:廣州日報
行業觀察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 文靜、鄧莉)國內電商11月中旬開啓的海外大促活動一直舉辦至12月3日。跨境電商近年來演變爲國內電商平臺的“第二增長曲線”,因而平臺將海外年底大促視爲雙11與雙12之間的商機,並且大舉投入。
記者觀察發現,面對競爭激烈、流量被瓜分以及消費者心智成熟等消費態勢的變化,平臺開始優化商家規則,通過差異化模式,爲“出海”商家們帶來新流量。業內人士表示,未來跨境電商競爭核心還是靠差異化、品質品牌體驗和目的國本土化。
今年平臺不靠拼“低價”來搶佔市場
近年,隨着國內跨境電商大舉投入資源“出海”,今年的海外大促季,Temu、速賣通、TikTok Shop、希音等影響力增強。機構數據顯示,2024年11月上半月,在美國市場,電商平臺亞馬遜的銷售額持平,希音和Temu的銷售額分別增長16%和18%,TikTok Shop取得了長足進步,銷售額增長了兩倍多。
在今年的海外大促季,廣州一手錶跨境商家店鋪上的“爆款”手錶,日常售價是512美元,大促售價是277美元,折扣約爲45%。商家表示:“這款產品融合了中國文化元素,在海外市場認可度非常高。”
國內跨境平臺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今年平臺不靠拼“低價”來搶佔市場。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參與百億補貼的海外消費者,超六成是35~55歲的中年羣體,他們多數收入穩定、有購買力,對品牌、品質有更多追求。
寧波新東方工貿CEO朱秋城表示,今年除了低價,平臺也在嘗試其他的突破,平臺整體實力多維度的競爭,除價格外,商品的豐富性、物流的時效性、服務的及時性等都是競爭的維度。未來低價格趨勢會有所緩解,核心還是靠差異化、品質品牌體驗和目的國本土化。
平臺優化規則 爲出海商家解決售後痛點
國內電商“價格戰”的後果是損害商家與消費者的利益。同樣在跨境市場,一味“低價”也會讓商家失去“出海”的熱情。記者瞭解到,跨境平臺也意識到單靠“低價”會面臨更大風險,因而選擇從拉長促銷時間、託管模式、售後等方面,爲商家“出海”打開新渠道,獲得新流量。“對於跨境商家來說,一大痛點就是售後發生後,貨品要從海外退回國內非常麻煩。爲了解決該問題,平臺優化了售後規則。”跨境平臺方面稱,對於不合理的退款退貨,平臺對“僅退款”以及“薅羊毛”的用戶進行主動攔截治理,降低商家售後成本,放寬全託管退貨率考覈,避免“誤傷”。
全託管模式是多個平臺在今年大促期間上線的模式。據悉,在該模式下,向“跨境”商家提供經營託管服務,商家只需負責發貨履約,經營環節交給平臺,目的是降低商家的新增渠道成本,爲消費者提供更快的履約服務,提升購買轉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