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推出全球首支單晶片隨身碟! 羣聯創辦人談未來AI市場需求
圖/大江生醫 溫康居、翁聖涵
來自馬來西亞的潘健成,懷着出人頭地的夢想來到臺灣求學,26歲創立羣聯電子,也在臺灣落地生根。如今,羣聯電子市值超過1218億元臺幣,是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及固態硬碟(SSD)控制晶片的領導廠商,全球出貨的SSD每四臺就有一臺裝着羣聯的晶片。
求學期間半工半讀的潘健成,深知僑生在臺生活不易,創業成功後捐助獎學金給母校交通大學、僑生聯誼會,以及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協助來臺發展的馬來西亞學子。在企業經營上,潘健成更把人才培育放在首位,提供有想法的員工機會,讓努力的員工能過更好的生活。工程師出身的潘健成,堅信科學是進步的根源。羣聯電子有4000多名員工,研發人員就逾3000名,堅持創新是羣聯電子的DNA,也讓羣聯的獲利連年成長。
林詠翔(以下稱Vincent):羣聯電子當初因爲研發出第一支隨身碟而舉世聞名,能否和我們分享當時研發背後的故事?
潘健成(以下稱潘):2000年11月我剛創業不久,德國的貿易商問我們是否有這種插拔方便的資料儲存裝置(也就是現在的USB)。當時我覺得很簡單,就像讀卡機加上記憶卡(SM卡),只要把晶片改裝整合就可以了。我們花了幾個月研發,就做出Pen Drive這個產品,初期市場反應不如預期,畢竟當時16MB就高達3000元臺幣,但我們相信這個產品勢必取代3.5吋磁碟片,會是市場上的迫切需求,終將成功。堅持九個月後,訂單很快就來到一個月兩萬支,隔年每月出貨量達20萬支。
Vincent:你是怎麼確定市場有需求而持續堅持,不是自我麻醉?
潘:這要回歸到創新的本質,就是解決問題。舉例來說,我們做出USB之後,有人建議在USB上加藍牙、Wi-Fi等功能,當時我們覺得不錯,嘗試了一下,但後來發現這些功能並不符合市場需求。原因很簡單,用戶買USB就是爲了儲存資料,而不是爲了其他附加功能。所以現在每當有新想法時,我都會問團隊:「你會不會用這個產品?什麼時候會用?」如果大家都覺得這是真正的需求,我們就會投入資源去實現並堅持。
Vincent:人工智慧(AI)顯然會是下一個充滿需求的市場,你怎麼看待AI的未來發展?
潘:AI和我們過往獲取資訊的方式有翻天覆地的差距。過往你google的內容會產生一連串的搜尋結果,自己讀過後才知道哪些是你要的;AI的革命性在於你問它一個問題,它會幫你讀了以後直接給你答案,並提供參考來源讓你深入鑽研。我認爲未來三、五年內,AI會大幅提高效率,讓我們在更短時間內完成更多事情。你甚至會發現,如果沒有AI,什麼事情都無法運作。就像手機一樣,20年前的人可能沒辦法想像我們現在機不離身。未來AI會把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有的需要串接起來,使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例如你問AI附近哪裡有好吃的餐廳,它可能直接幫你叫車,載你過去。
Vincent:這樣看來,AI的普及將勢不可擋。在這種大趨勢下,羣聯有什麼樣的計劃?
潘:首先,我們會持續在企業級的SSD儲存技術上佈局,因爲隨着AI技術的普及,資料的產出速度會大幅增加,其中包含文字、圖片甚至影片,對於儲存的需求也會爆炸性增長。就像人口變多了勢必需要更多的米,羣聯的技術在這方面將會有非常廣泛的機會和市場空間。
我們觀察到,提供AI解決方案是一個利基,爲了追求大型語言模型(LLM)的算力,伺服器和圖形處理器的建置成本可能高達數千萬元,這對臺灣中小企業爲主的生態將是挑戰。我們研發了一個同時包含軟硬體的解決方案aiDAPTIV+,透過軟體設計把SSD當做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使用,降低對高頻寬記憶體(HBM)與DRAM的需求,建置成本依據算力與模型運算大小,只需150~300萬元,大幅降低AI落地應用的門檻。這樣一來,中小企業也能享受AI的好處,例如提高運營效率、降低成本,以及更準確的市場決策。
Vincent:《科學人》的讀者多爲科學或教育相關工作者,你對我們的讀者有什麼建議?
潘:在這個知識無限擴展的時代,學會快速吸收和應用知識,比掌握大量資訊更重要。以前我們說「書到用時方恨少」,現在我勉勵大家「書到用時再去看剛剛好」!未來的高效學習者將利用AI工具,跨越語言等藩籬,幫自己更快找到所需資訊,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創造價值的事情上。(郭毓璞 整理)
(本文出自2024.10.01《科學人》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