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每年千起有感地震 由1999~2024年臺灣地震分佈圖看東西部差異

高畫質版臺灣地震地圖。資訊繪圖/沈志全|圖表設計/林奕文

由於臺灣位在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且西部有多處活躍的斷層帶,因此地震次數頻繁。根據中央氣象署的統計,臺灣每年至少發生上千起的有感地震。然而提到地震,許多人還是會回想起1999年發生的921大地震。

25年來,預測與監測地震的技術不斷進步。中央氣象署過去曾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所共同開發「臺灣地震與地球物理資料管理系統」(GDMS-2020),並於2020年底對外開放測試,該系統收錄自1991年1月1日以來所偵測到地震的相關數據,彙編爲目錄。本文從地震目錄中收集自1999年9月21日到今年7月25日間,地震深度在0~300公里間(根據中央氣象署分類,地震的震源深度在0~30公里區間稱爲極淺地震,30~70公里區間爲淺層地震,70~300公里區間稱爲中層地震)、芮氏規模5級以上的數據繪製成圖。

此圖以顏色的深淺來代表地震深度,顏色越深,表示地震深度越淺;而圓圈的大小代表芮氏地震規模,圓圈越大表示規模越大,釋放的能量越強。從這張圖可以看到,花東地區及外海的地震規模較大,且地震深度較深;而臺灣中西部的地震多爲淺層。不過1999年的921大地震,芮氏規模高達7.3,震源深度卻僅有8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也由於震源淺、規模大,因此那場地震造成了嚴重的災害,強烈的體感,更固化了我們的記憶。

(本文出自2024.08.30《科學人》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