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保護野生菌資源

正值夏季,雲南各地可食用野生菌大量上市,成爲市民和遊客餐桌上的珍饈。爲科學保護利用野生菌資源,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近日發佈《野生菌保護利用管理辦法》,這是全國首個野生菌保護管理規範性文件。

與人工菌不同,野生菌是指非人工種植、分佈在野外、靠自然條件生長的大型真菌子實體,其對生長環境要求極高。雲南憑藉獨特的氣候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擁有約900種野生食用菌,佔全國資源的90%。由於資源稀缺性和不可複製性,野生食用菌價格近年來一路走高,上山撿菌也成爲助力農民增收的手段。據統計,去年僅楚雄彝族自治州就採集野生菌5.45萬噸,給農民帶來人均2900多元的收入。但也要看到,不科學、過度採集等掠奪性採摘現象仍然存在,致使野生菌資源遭到破壞,影響產業長遠健康發展。

保護好野生菌資源,要創新模式,構建責權利統一的野生菌經營制度。野生菌是自然的饋贈,長期以來,村民上山採菌,誰先採到就歸誰,這種採摘方式易使野生菌資源造成極大破壞浪費。比如,有人上山挖松茸,會把短於5釐米的童茸與開傘的老茸“一窩採”,妨礙其繁殖。因此,可積極探索野生菌承包經營,明確保護和收益主體,激勵村民規範採摘,在承包區域內主動實施保育促繁技術,促進野生菌種羣恢復。

許多野生菌只生長在特定的森林環境,尚不能人工栽培。農業農村和林草部門在採菌季可以加強對農民的指導培訓,推廣規範的採集技術,如使用木棍、竹片輕輕挖出真菌子實體,避免用鋤頭等大型工具,減少對菌塘的破壞,採集後將原土壤和枯枝落葉恢復到採集前的自然狀態,採取分時段、分地段輪流與採集和“採、養、繁”結合的措施等。規範合理的採集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保護野生菌的生長環境,做到在保護山林的同時積蓄野生菌資源。

此外,可以建立專業野生菌交易市場或平臺,在方便百姓銷售的同時也便於集中監管。市場管理方或行業組織可完善相應措施,實行分級收購,明確禁止銷售、收購未成熟的野生菌(童菌)與菌帽過度展開等過熟的野生菌,從市場環節倒逼前端樹立科學採集、源頭保護的理念,穩定野生菌產量和品質,實現對野生菌資源的生態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曹 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