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自紅色警戒倡議到綠色團結行動

二○二四龍年似乎是全球環境相關議題與政策轉速最快的一年,地震、洪泛、熱浪、戰爭,還有各國相繼舉辦之選舉。CBD-COP15建立了歷史性的全球自然與人類協議,期建立長期目標,確保能因應被氣候變遷影響的生物多樣性及生物棲地劣化、破碎化之巨大變遷。也因二○二三年系全球有史以來氣溫最高的一年,聯合國相關組織均發佈了「紅色警戒」提醒世人。

氣候變遷已不再只是「溫度」與「數字」的議題,它的影響早拓及農漁業、生物棲地變遷、物種質量劣化,乃至有更多因爲「氣候變遷」導致之動植物易地遷徙傳播以求生存之事證,此對生物多樣性及基因庫保存具空前威脅。對大陸型國家而言,尚有充足之敷地與緯度變化的緩衝替代,但對「島嶼型」國家而言,其威脅卻遠遠超過常人之想像與認知。

日前中華景觀協進會結合了全臺與環境空間規畫設計相關之民間組織共商對策,並舉辦了「淨零時代-景觀與自然共好」倡議論壇。跨界、跨域講者之精闢論述與實例見證,深深敲響了所有人的心。

透過講者空拍錄影的實證數據影像,包括屏東車城坡地、臺江國際級重要溼地、IBA鳥類重要棲地之漢寶溼地,均已佈滿風機與光電場,亦見被風機葉片撞死之保育類小燕鷗…,而擬議中之池上光電場更令人擔憂。與會者驚覺,當吾人只順信政府因應氣候變遷之紙上對策與能源政策口號時─海域風機、海岸光電場大幅建置,確實扼殺了候鳥遷徙棲地且危及優良農地,該如何解套?

臺灣是東亞候鳥遷徙重要的庇護中繼站,惟似乎因這些未盡周延的「必要之惡」建設,讓其原來之路徑、數量均大幅改變了,包括黑面琵鷺、大杓鷸、中華白海豚…不僅異地遷徙、族羣劇減,大杓鷸更減少了五分之四。生態專家們的第一線落地觀測記錄,更務實見證了當今「能源」政策之亂與誤。

而空間規畫專家們,亦詮釋了「國土計劃」必須優先納入以生態生物棲地系統(Biotype System)爲綠色基盤的建設與保全覆育機制,減碳、碳匯與自然共存,並非只有單一科技與碳交易解方。真正的自然解方,仍繫於人與地的責任共識認知與明智決策。

一位長年捍衛海岸溼地生態的在地守護者說,今日臺灣島嶼的綠能政策與國土生態系破碎化之處境,正可喻爲「削臺灣生態環境之足,適二○二五非核家園之履」,惟環境基本法早揭示「政府應訂定計劃,逐步達成非核家園目標」。

今年十一月十一日COP29將在亞塞拜然開場,主題爲「共同團結,邁向綠色地球」。此刻已非僅僅高調倡議的時機了,作爲環境生態與空間規畫介面之「景觀人」,確應當仁不讓,團結各界,挑起這個落地實踐綠色解方之大任。(作者爲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