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漫遊/沉浸式海洋科技之旅 解密海底奧秘
「我視AI魚缸」運用工研院AI辨識技術和透明顯示器技術,辨識準確度可達98%,更支援超過10種手勢辨識功能,爲遊客帶來更好的參觀體驗。
【整理/賴宛靖】
基隆海科館新開幕的潮境智能海洋館,是北北基首座虛實整合實境水族館,結合海洋生物與科技發展,提供沉浸式的海底體驗。館內設有多個展覽水缸,展示大型魚類、海藻、熱帶魚及水母,是親子旅遊不容錯過的景點。
臺灣各地有多座寓教於樂的水族館,風格與設計皆各有特色,其中,位於基隆潮境公園內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的潮境智能海洋館 (I Ocean),依山傍海、風景宜人,兼具教育和娛樂功能,遊客可漫步在望幽谷與潮境公園的濱海步道上,飽覽翠綠山谷與無敵海景, 依着傍海而建的白色階梯而上,可遠眺翠綠山形與海天一色的美景。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後,再走進這座海洋知識殿堂,立刻能開啓不同凡響的科技體驗。
我視AI魚缸:孩子們的海洋知識解答機
2023開幕的潮境智能海洋館,是北北基首座結合「海洋生物與科技發展」的虛實整合實境水族館,以獨特的科技展示和豐富的海洋生態系統,結合「博物館」與「水族館」特色,帶給遊客沉浸式的海底體驗,一窺平常看不見的海洋生態。
當孩子看着魚兒游來游去,小臉上洋溢着興奮神情,小嘴還不斷好奇發問:「這隻魚叫什麼名字?」「魚兒喜歡吃什麼?」「牠是淡水魚還是海水魚?」偏偏又沒有導覽員能立刻解答,着實讓爸媽頭疼。此時,工研院的互動顯示技術「我視AI魚缸」就派上用場了!只要用視線望向魚缸中的魚類,簡介會自動浮現在螢幕上,馬上解答孩子們的疑惑!
「我視AI魚缸」運用工研院AI辨識技術和透明顯示器技術,依據遊客注視方向,水族生物資訊即會呈現在顯示器上,爲遊客帶來更好的參觀體驗。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所長張世傑表示,目前國際上的海洋生物辨識準確度大約只有80%左右,這是因爲魚類在水中會受到不同光線、水的折射及其他海洋生物如珊瑚、海葵或水母等影響,加上魚類是活體,游泳姿態角度差異,都會增加即時辨識的困難。
「我視AI魚缸」辨識準確度可達98%,是由於工研院與海科館密切合作,海科館研究人員提供數百張精準的魚類圖像,加上工研院利用AI技術生成上萬張圖像,爲大量的海洋知識與資訊建置完善資料庫,才能快速且準確地辨識出與遊客「對上眼」的各種魚類,不僅能提升遊客的美好體驗,還能減輕館方導覽上的負荷,並可同時滿足來自不同國家、使用不同語言的遊客。
此外,「我視AI魚缸」還支援超過10種手勢辨識功能,舉例來說,比出「2」的手勢,屏幕上就會顯示出編號2「三點阿波魚」的詳細資訊,牠的生活環境和習性馬上躍現眼前,海洋知識即時救援,爸媽再也不用擔心被孩子的問題難倒了,孩子也能透過簡單的手勢與魚缸互動,滿足求知慾。
無須潛水 即時探索海洋秘境
在1樓展場你還會看到一面超大電視牆,播放着基隆潮境保育區海底的Live畫面,這是由工研院與智崴科技聯手打造的海底實境串流應用,透過在基隆潮境保育區海底布建的水下4K多視角影音串流資訊服務系統,再搭配海底水聽和溫度模組,讓遊客能透過視覺、聽覺和環境變化,彷彿置身於海底世界。
該系統由水下設備、岸機設備和拼接平臺組成。水下設備包括多視角4K攝影機、環境水聽模組和溫度壓力感測器,透過長距離纜線通訊系統,將即時訊號傳輸到岸機和拼接平臺。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技術經理劉彥良指出,爲確保設備在水下的安全和穩定運行,架設過程中還需考慮基座和纜線固定、光線、能見度、水下藻類或生物附着等多種因素,不同深度的海水壓力也需要相應的感測器來協助判斷設備狀態,確保能在發生狀況時快速排除問題。
這套系統不僅提供教育與觀光的雙重價值,還具備保育和科學研究的功能。以往的水下攝影大多依賴潛水人員手持裝置拍攝,再進行後製處理。而這項技術利用即時互動技術和環境感測裝置,實現長時間水下直播,意味着我們能在不同時間點和外在環境條件下,持續觀測海洋生物和環境棲地的變化,提高保育區的監控與調查效率,爲海洋生物研究提供寶貴的數據支持。
趁着暑假,不妨帶着孩子們來潮境智能海洋館,親身體驗結合了AI科技和海洋生物的神奇智慧魚缸,沉浸式體驗海洋之美,感受真實的水下生態脈動,讓海洋生物展演不再僅限於室內展示或靜態看板,徜徉在智慧科技與自然之美的交融中,度過難忘的親子時光。
海底實境串流應用透過在基隆潮境保育區海底布建的水下4K多視角影音串流資訊服務系統,再搭配海底水聽和溫度模組,讓遊客能透過視覺、聽覺和環境變化,彷彿置身於海底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