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一根針“吸金”800萬!愛馬仕搶着合作,這個60歲四川大媽憑啥

前言

一位六十歲的阿姨,從四川阿壩州的深山老林,走到了國際時裝週的T臺上,這條路她跋涉了幾十年,一根繡花針,一個布娃娃的夢想,就這樣“繡”出了八百萬的身家。

她用勤勞的雙手和非凡的創造力,將瀕臨失傳的藏羌刺繡技藝發揚光大,被奢侈品巨頭愛馬仕相中,這位阿姨就是織繡傳承者楊華珍。

是什麼讓一位普通的四川阿姨變身國際知名刺繡大師的?在創造財富和傳承非遺之間,她又是如何取捨的呢?

非遺傳承創新

楊華珍在得到了法國設計師的青睞後,爲她的刺繡工作室打開了通往國際時尚圈的大門,2014年日本知名化妝品牌植村秀找到楊華珍,邀請她爲旗下兩款新品設計包裝。

面對這個挑戰,楊華珍沒有退縮,她仔細研究了產品成分,靈感迸發,以“生生不息”和“三生萬物”爲主題。

將藏族傳統花紋與現代設計理念完美融合,創作出了兩款極具民族特色和時尚氣息的包裝設計,深受植村秀全球創意總監的喜愛。

這次合作不僅爲楊華珍贏得了百萬元的設計費,更讓她的刺繡工藝走上了國際舞臺。

成功的合作讓楊華珍看到了傳統刺繡與現代商業結合的無限可能,她意識到,要想讓藏羌刺繡真正煥發生機,不能僅僅侷限於傳統的服飾和裝飾品,而是要主動走出去,與各行各業跨界合作。

於是楊華珍開始積極參加國內外的時裝週和設計展,向世界展示獨具魅力的藏羌刺繡,她的作品受到了衆多國際品牌的青睞。

先後與歐萊雅、星巴克、梵高博物館等知名企業達成合作,將刺繡元素運用到咖啡杯、化妝品包裝等產品中。

不僅爲藏羌刺繡打開了更廣闊的市場,也讓這個古老的非遺技藝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

2020年,楊華珍迎來了人生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奢侈品巨頭愛馬仕,愛馬仕看中了楊華珍的兩幅刺繡作品《蓮花化生圖》和《十二月花》,決定將其運用到新款絲巾的設計中。

這次合作爲楊華珍帶來了數百萬元的收益,也讓藏羌刺繡首次登上了國際奢侈品的舞臺,在與愛馬仕的合作中,楊華珍不僅展示了高超的刺繡工藝,更體現出了非凡的商業智慧。

她深知,與奢侈品牌合作不僅僅是一次商業機會,更是弘揚民族文化、傳承非遺技藝的重要契機。

因此她在設計中始終堅持以傳統藏羌文化爲根基,將現代時尚元素與民族特色巧妙結合,創造出了兼具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的作品,贏得了國內外客戶的一致好評。

然而商業成功並沒有讓楊華珍迷失自我,相反她始終牢記自己作爲非遺傳承人的使命和責任。

多年來,楊華珍一直致力於藏羌刺繡的保護與傳承,她在全國各地舉辦講座和培訓班,免費傳授刺繡技藝,先後培養了3000多名學員,其中不乏殘疾人和貧困婦女。

通過刺繡,這些弱勢羣體不僅掌握了一技之長,更重拾了生活的尊嚴和希望,同時楊華珍還在四川成立了華珍藏羌文化博物館。

集中展示和保存了大量珍貴的藏羌織繡服飾、圖案和技法,爲這個古老的非遺技藝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爲何這位阿姨能夠有這樣的本領,這所有的一起都是如何開始的?

織繡少女夢

楊華珍出生在上世紀60年代的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的一個羌族家庭,在這片羣山環繞的土地上,農耕爲生,貧窮限制着人們的生活。

但正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藏羌兩個民族卻創造出了最古老而精美的織繡技藝。

楊華珍的母親就是一位出色的織繡傳承人,儘管家境貧寒,母親依然保持着對美好事物的嚮往,並將這份熱忱傳遞給了女兒。

楊華珍從小就在母親的薰陶下接觸到了織繡,看着母親靈巧的雙手在布料上"描繪"出一幅幅美麗的畫卷,楊華珍彷彿看到了一個斑斕的世界。

年幼的楊華珍曾經渴望擁有一個布娃娃,但家裡的拮据讓這個小小的夢想無法實現,於是,8歲的楊華珍開始偷偷嘗試自己做布娃娃。

她利用母親剩下的布料,笨拙地一針一線縫製出了人生第一個“作品”,雖然後來被母親發現破壞了珍貴的布料而捱了罵,但初嘗創作樂趣的楊華珍並沒有氣餒。

此後,楊華珍開始跟隨母親學習織繡技藝,勤奮好學的她很快掌握了各種針法,眼光敏銳的她對美好事物格外鍾情。

楊華珍經常在家鄉的大自然中採集靈感,將美麗的花朵、飛禽走獸融入到刺繡圖案中。

與其他只會按部就班複製母親教授針法的女孩不同,楊華珍總是在嘗試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心中的美好。

12歲時,她就能夠獨立繡制一雙漂亮的鞋子了,雖然做工還不夠精緻,但已經初具匠心。

在刺繡的世界裡,楊華珍彷彿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她全身心地投入到織繡中,創作出一件件獨具特色的美麗刺繡。

她的作品不僅吸引了當地人的喜愛,更讓外地的客商讚歎不已,漸漸地,楊華珍成爲了遠近聞名的刺繡能手,人們爭相請她繡制嫁衣和裝飾品,年僅十幾歲的楊華珍,就用一根繡花針成爲了家裡的頂樑柱。

然而儘管楊華珍在家鄉織繡界已經小有名氣,但內心深處,她並不甘心就此在大山裡度過一生。

一次偶然的機會,楊華珍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了外面世界的圖片,五彩繽紛的世界讓她心馳神往。

她想總有一天,要帶着心愛的刺繡走出大山,去看看更廣闊的天地,就這樣,她懷揣着“織繡夢”走出了大山。

但她不曾想到,實現夢想的道路如此曲折,當楊華珍真的走出大山時,又會有怎樣的遭遇呢?

一針一線繡人生

懷揣着對外面世界的嚮往,楊華珍離開了家鄉,來到了四川省會成都,初到這個陌生的大城市,曾經在織繡界叱吒風雲的楊華珍一時間有些不知所措。

雖然織繡技藝高超,但她深知想要在這裡立足,僅憑一根繡花針是遠遠不夠的。

爲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和藝術修養,楊華珍下定決心重返校園,用積蓄報名參加了一些藝術設計方面的課程。

在學習的過程中,楊華珍的視野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她認識到,傳統織繡要想煥發新的生命力,必須與現代藝術相結合。

爲此她開始有意識地將現代設計元素融入到藏羌刺繡中,創作出一系列極具現代感的刺繡作品。

同時在老師的鼓勵下,楊華珍還學習了攝影技術,通過鏡頭,她記錄下了家鄉的風土人情和織繡工藝,用另一種方式傳承和弘揚着藏羌文化。

功夫不負有心人,楊華珍的努力得到了回報,1994年她憑藉出色的攝影技術,成功入職了阿壩日報社,成爲了一名攝影記者。

在報社工作的24年間,楊華珍利用業餘時間繼續鑽研織繡技藝,並蒐集了500多種傳統織繡圖樣,學習了20多種少數民族織繡技法。

她將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一一記錄下來,爲日後藏羌刺繡的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可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天災,改變了楊華珍的人生軌跡,2008年5月12日,一場8級大地震重創了四川汶川,數萬人失去了生命,無數家庭支離破碎。

作爲一名記者,楊華珍第一時間趕赴災區,用相機記錄下了地震後人們的悲慘境遇和救援場景。

在廢墟中,楊華珍看到了許多失去親人、沒有收入來源的婦女,她們的絕望讓楊華珍感同身受。

在那一刻,楊華珍下定決心,要用自己的織繡技藝幫助這些不幸的人們重建家園。

她辭去了報社的工作,在成都成立了一個刺繡工作室,招募了18位年過半百的繡娘,大多是地震中失去親人的婦女。

楊華珍免費教授她們織繡技藝,並承諾所有作品銷售後的收入全部歸繡娘所有,就這樣,在地震廢墟上,一個特殊的刺繡團隊誕生了。

可是現實並沒有楊華珍設想的那麼順利,由於缺乏銷售渠道和推廣經驗,工作室的刺繡作品根本賣不出去。

爲了維持工作室的運轉,楊華珍不得不拿出全部積蓄髮放繡娘們的工資,半年過去了,楊華珍的積蓄即將耗盡,工作室面臨着倒閉的危機。

就在楊華珍一籌莫展之際,一個意外的機會出現了,一位遠道而來的法國設計師看到了她們的刺繡作品,被其精美的工藝和獨特的設計風格深深吸引。

他當即決定,要將這些充滿民族特色的刺繡運用到自己的時裝設計中,就這樣,楊華珍的刺繡工作室迎來了第一筆訂單。

這筆高達38萬元的訂單,不僅解決了工作室的燃眉之急,更讓楊華珍看到了藏羌刺繡走向世界的無限可能。

如今已經60多歲的楊華珍依然活躍在藏羌刺繡的傳承和創新一線,在她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了藏羌刺繡的隊伍中,將這個古老的技藝賦予了新的生命力。

結語

從大山深處的羌寨到國際時尚的T臺,楊華珍用一根繡花針,繡出了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

楊華珍不僅讓中華文化在世界舞臺綻放,更在商業利益和文化使命之間找到了平衡。

參考文章

華西都市報2022年10月31日《楊華珍爲藏羌文化繡出一條花路》的報道

新華網《“寶藏孃孃”闖出別樣非遺傳承路》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