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揭密》唐朝戍邊官兵生活曝光 陸「克亞克庫都克烽燧」挖出考古新發現

圖爲新疆的「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圖 / 中新社)

唐朝爲中國古代最強大的王朝之一,領土幅員廣大,唐朝軍方也爲此在西域地區設有許多用於烽火臺,而在2019年,大陸考古單位挖掘新疆的「克亞克庫都克烽燧」,當中出土許多唐朝戍邊官兵使用物品,還發現史書未曾紀載的「掩耳守捉」。

央視YouTube頻道《中華國寶》17日上傳「文物裡的唐代戍邊生活」,介紹克亞克庫都克烽燧文物考古和戍邊唐軍官兵生活,節目指出,克亞克庫都克烽燧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是座帶有圍牆、半地穴房屋的烽燧(烽火臺),在唐代,這裡屬於安西都護府,其中,爲了防止南方的吐蕃偷襲,且由於戰略地點重要,唐朝在尉犁縣孔雀河一帶修築許多烽燧設施。

節目指出,爲配合「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長城維修資源保護工程」,新疆考古文物研究所對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進行試掘,2019年獲批准正式發掘,發現草、寫有唐玄宗年號「開元」的文書、木簡、鎧甲等文物。而在挖掘持續進行的同時,考古隊也對出土的文書進行判讀,發現其中有唐朝武周至開元年間各烽燧與上級機關的軍事文書。

節目介紹其中一件經過修復的出土文書,文中正面寫有出自古代愛情悲劇小說《韓朋賦》的「呼天何益,踏地何晚,四馬一去,何時可返」詞句,證明這些漢文文學作品被官兵從中原帶到西域的陣地。而在背面,文書書寫有官兵的名稱「馬賓」、「閭元節」、「張思訓」,「先天三年」的年號,以及「掩耳」等字。專家研判,「掩耳」是一處管轄當地遊藝所、烽燧的「守捉」(駐軍機構),而由於《新唐書》等史書沒有記載,「掩耳守捉」是個重要的考古新發現。

至於出現「先天三年」,考古專家則研判,由於先天二年唐玄宗改元「開元」的消息因路途遙遠,來不及送交到邊防軍陣地,所以邊防軍官兵纔會寫下「先天三年」這樣不存在的年號。

另外,節目還提到,考古隊深入挖掘克亞克庫都克烽燧,發現紡織物、織漁網器具、大量魚骨,以及羊、牛、驢、駱駝等動物骨骸,由紅柳枝編織成的小捕獸夾,以及蔥、桃、杏等植物,或許再過不久,就能還原唐朝戍邊官兵的「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