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就像球賽 前職棒選手潘忠韋挺過3次敗血症、戰勝血癌

前職棒球星潘忠韋(右)2019年12月確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經歷將近1年的治療,今年重返棒球主播臺。(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

癌症希望基金會與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合作開發《血癌攻略》,透過LINE聊天機器人引導進入衛教網頁,盼解決血癌患者常見的痛點。(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

前職棒球星「喇叭」潘忠韋2019年12月確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也就是俗稱的血癌,當時他43歲,正值事業高峰,剛完成一整年的球季,又馬不停蹄地接下世界世界棒球十二強錦標賽的球評工作。將近一年的治療過程中,他接受2次骨髓移殖,還經歷了3次敗血性休克,終於在2021年結束治療,今年更重返棒球主播臺,繼續播報喜愛的棒球。

根據最新公佈的癌症登記報告,2019年國內有2612人新診斷出血癌,十年間新診斷血癌人數增加4 成。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侯信安說明,血癌是全身性疾病,不正常的血球會隨血液循環至全身,因此與常見癌症不同,並無期別之分,且病程進展經常來勢洶洶,很多急性血癌病人初期無症狀,一旦發病便需長時間住院接受治療。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周文堅指出,過去戲劇常安排罹患血癌等同「絕症」的劇情,讓人聞之色變,甚至導致部分病人逃避正規治療而錯過最佳時機;但現在醫學進步,只要與醫療團隊合作,接受適當的治療,多數的血癌病人都能控制得很好。

潘忠韋是知名球評、前職棒球星,2019年12月確診血癌前,他剛完成一整年的球季,又接下球評工作,原以爲是長期勞累、免疫力低下,不時出現微發燒、疲倦、胃口不佳等症狀,但就醫打針、吃退燒藥後就改善,反覆過了1個多月,某次轉播比賽前,他突然身體痠痛到發抖,倒在地上久久不能自己。

經過抽血檢查,潘忠韋確診爲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他的治療過程並不順遂,雖然順利配對到相合的骨髓捐贈者,但第一次移植不到1個月就宣告失敗,又緊急找哥哥捐贈幹細胞進行第2次移植,終於有好結果。將近1年的治療過程中,他三度在生死關頭徘徊,因爲敗血症休克失去意識,2021年終於治療結束,展開他的第二人生,今年更重返棒球主播臺,繼續播報喜愛的棒球。

面對未知的血癌,潘忠韋將抗癌當成一場棒球賽,拿出過去當球員和球評的態度,很喜歡情搜做功課、很喜歡發問,在病牀上當一個主動出擊的好病人;不管是給藥目的、頻率、劑量或副作用,他都儘可能瞭解並請教醫師。他認爲,積極瞭解治療計劃,可以更清楚癌症這個難纏的對手,可能會使出什麼招式,而醫療團隊就是最好的隊友,一起打贏這場抗癌比賽。

面對突如其來的疾病,病人心中常因承受龐大沖擊與負擔,導致資訊難以吸收,也容易對治療產生悲觀情緒。癌症希望基金會自2019年起深入訪談將近60位血癌病人、家屬與醫護人員,發現3大痛點,第一是病人恐慌和無知導致放棄治療,第二是資訊紛雜難懂,第三是缺乏居家照護資訊。

爲解決血癌患者常見痛點,癌症希望基金會與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合作開發《血癌攻略》,透過LINE聊天機器人的引導,幫助初診斷血癌病人瞭解疾病成因及治療概要,再導入網頁詳細說明用藥及副作用,從初診斷、治療到居家休養,資訊一應俱全;除了提供全面整合的衛教資訊,更強調自主照護、記錄的重要性,鼓勵血癌病人練習關注身體變化,加強醫病合作,掌握治療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