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部“問題少年”的紀錄片,突然理解了兒子的那些脆弱時刻

朋友發給我一個視頻,說網上很火,普通人看會覺得又心疼又好笑,而當媽的看還能再看出一些更深的體會。

視頻裡講的是一個長沙的17歲女孩,和男朋友分手後,凌晨2點多在橘子洲大橋上徘徊,當時還下着暴雨,路人發現後報警。

民警將女孩帶到派出所,女孩依然情緒激動,民警只好讓女孩待在休息室平復心情。然後,讓人意想不到的“反轉”來了。

鄰桌一對男女正在調解感情糾紛,對話內容勁爆(每一句都要消音的那種),女孩聽到後,八卦魂甦醒,忘記自己的煩心事,興致勃勃地吃起了瓜。

吃瓜到一半還被當事人邀請做“判官”,女孩毫不猶豫地表示,男方的行爲更過分。

經過這個小插曲,女孩的狀態明顯好了很多,情緒穩定下來,敞開心扉和民警聊了很久,最後被安全送到朋友家中。

看了視頻底下的評論知道這是出自B站的一部9.7分的網絡紅片,片名叫《守護解放西》,從2019年開始到現在已經連續出了4季了,每一季都廣受好評,播放總量近13億。

這部片子真實的屬性是警務紀實觀察類真人秀,也是透過在警察局接待的案件,可以隨着民警深入到每起案件背後的故事中。有些是人間煙火,但大多能升級到警局裡的都是劇情足夠狗血,所以這部片子受歡迎也是因爲它非常能滿足我們的八卦心,而且全都是出於真實生活。

當然,這部片子更吸引我的是,他裡面有很多“問題少年”的真實案件,而對這些問題少年的問題行爲追溯,往往就會發現有很多就是我們正在經歷的令人頭疼的情況。就像前不久剛播出的第五季第二集裡,3個問題少年的故事進警局的原因:從小到揮霍無度,愛撒謊,抑鬱動了輕生的念頭……

雖然未必能得到解決答案,但在這部片子裡,我們可以從家長的視角跳出來、進入到民警的視角里,看到孩子的張揚跋扈背後是怎樣脆弱無助的一面。換一個視角,會有不一樣的理解,而理解也是我們獲得答案的基礎。

01

被寵壞的男孩

一名中年女性和父親前來報案,說她17歲的弟弟廖某被綁架了,可能有生命危險。

事情緊急,民警火速趕往“綁架案”發生的某酒店,見到廖某和三個年輕男子在一起。

經過一番盤問,真相出乎所有人意料,原來,廖某並沒有被綁架,那三名男子反倒纔是受害者。

他們在一場聚會上認識,廖某聲稱他有特異功能,忽悠三人給他交學費,還要好吃好喝地供着他。結果,三個“清澈又愚蠢”的大學生還真就信了,老老實實地給廖某交了學費,唯一的心眼是讓廖某打了一張借條。

廖某收了錢,還煞有介事地把符紙燒成灰,兌了點藥給他們喝,有個小夥喝了之後大量吐血,嚇得半死。

一個敢編,三個敢信,離譜操作把警察都給震驚了。

詐騙伎倆被揭穿,廖某嘴一撇,滿不在乎地說:沒辦法,讓他們(父親和姐姐)還唄。

廖某和姐姐相差19歲,父母老來得子,對這個兒子十分寵溺,有求必應。

姐姐說,他們家條件不是太好,父母都是農民,她自己開小店賣饅頭,收入微薄,即使這樣,短短几個月時間,家裡已經給廖某轉了10多萬塊錢。

廖某和父親的聊天記錄,除了要錢就是要錢,一會說要學東西,一會說要做生意,一會說要回家的路費。父親給他轉過去後,他就“消失”了,一年沒回過家,直到這次烏龍事件。

民警語重心長地對廖某進行了一番教育,廖某聽進去了,頻頻點頭,最後,同意和父親姐姐一起回家,幫姐姐打理饅頭店。

事情有一個好的結果,作爲觀衆當然感到欣慰,同時也會隱隱地擔憂。如果父母和姐姐不改變和廖某的相處模式,依然對他予取予求、無條件滿足,廖某還是有可能繼續不勞而獲,把親人的付出視爲理所當然。

愛護和溺愛之間的界限到底在哪裡,是值得很多父母思考的問題。

02

囂張背後的脆弱

第二個故事聚焦的矛盾衝突更加激烈,凌晨1點,一位媽媽報警,說自己被18歲的兒子黃某拿刀威脅。

民警趕到報警人家中,發現滿地狼藉。黃某不僅持刀威脅母親,還剪碎了太外婆的遺照,砸碎了外婆的電腦,然後離家出走。

黃某母親既生氣,又擔憂黃某的安危,委託民警幫她尋找兒子。

誰都沒想到,這邊民警在全力尋找,另一邊,凌晨1點30分,一個男孩走進派出所報警,稱舅舅對他使用暴力。

聽完男孩的詳細描述,民警敏銳地發現,關鍵詞全對應上了——18歲、剛參加完高考、黑色衛衣、和家裡發生矛盾……這個男孩,正是黃某!

民警趕緊通知黃某母親和舅舅來派出所,一見到他們,黃某便出言不遜,稱舅舅爲“那個玩意”,說舅舅掐他的脖子,想要他的命。

單獨面對民警時,黃某又挨個把父母控訴了一通。

父母分居,他跟着父親,上小學時,父親對他管教非常嚴,一到四年級每天都要打他一頓,結果後來他中考沒考好,進了一所民辦高中,父親就對他失望了,從此對他不管不問,甚至聯繫不上。黃某覺得,父親不敢正視現實,是個自欺欺人的“廢物”。

而母親呢,在黃某眼中,是個只會整幺蛾子的無知婦女,對他的學習一問三不知,還強行讓他考個大專算了。“我讀高中是爲什麼?是爲了考大學,不是爲了考大專,在我的意識裡面,我是要考好大學的。”

聽起來,似乎黃某母親很不可理喻,千方百計阻止兒子上進,可民警的一句“靈魂發問”,瞬間讓黃某的氣勢弱了下來。

“你這次高考多少分?”

黃某猶猶豫豫地回答:276分。

他還試圖爲自己辯解:我裸考的,高中三年都沒怎麼搞學習。

警察叔叔演我的嘴替:小夥子,你這反轉來得猝不及防啊。

接下來,在調解室,黃某和母親直接對話,母親透露了一個更加驚人的事實:這已經不是黃某第一次對母親動手了,之前,他還多次扯母親頭髮、摔打物品、剪碎母親衣服。

這一次,黃某與母親矛盾的根源,是黃某認爲母親不同意他復讀,耽誤了他的前途。但實際上,不是母親不同意,是他的分數實在太低了,沒有達到復讀學校的要求。

在民警的勸導下,黃某漸漸沉默了下來,開始流露自己最真實的想法。

母親對他說:不管我接不接你的電話,回不回你的信息,我們之間的親子關係是不會發生任何變化的,哪怕我跟你爸爸離婚了,你也是我崽。

黃某神情失落:我不會是你崽,你會有新的家庭,而那個時候,我呢,就無家可歸了。

聽到這句話時,我有點心疼這個孩子。縱然他前面表現出了太多的乖戾、任性、浮誇,但在內心深處,他最隱秘的情感,是害怕被父母拋棄的恐懼。爲了對抗這種恐懼,他乾脆破罐子破摔。

18歲的孩子,處於成年與未成年的邊界地帶,身體已經成熟,心靈卻尚未獨立,他們依賴父母又羞於承認,於是行爲上便更加幼稚、彆扭。

這時候,父母的陪伴指引,會給孩子更多的底氣和勇氣,讓他們能夠順利過渡到成年人階段,去獨自面對這個世界。

03

來自警察叔叔的溫暖

第三個女孩晏某,就是開頭寫到的“吃瓜羣衆”。她的家人,從始至終都沒有出現,在她情緒崩潰的時候,全程陪伴、安慰她的,只有警察叔叔。

晏某深夜在橋上徘徊,是因爲她剛和相處了半個月的男友分手,她想賭一把,看男友會不會來找她。結果當然是沒有。

民警說了一句讓我很感動的話:只有人民警察365天、24小時會趕到你身邊,其他人來不來我不知道,我們已經來了。

把晏某帶到派出所後,民警想打電話通知她的家人來接,沒想到,晏某一聽到“家人”二字,就異常牴觸,偷偷跑了出去。

民警趕緊跟在她身後追,晏某情緒激動,坐在地上,大聲喊道:我寧願是個孤兒!我不願意見到她們!

好說歹說,民警終於又將晏某勸了回去。之後,在開頭提到的“神瓜妙藥”作用下,晏某平靜下來,袒露了自己的家庭情況。

她說的第一句話就令人揪心:我只是一個多餘活在這個家庭的人。

原來,晏某父親早逝,母親要拉扯她姐姐、她、和她弟弟三個孩子。初中畢業後,晏某叛逆,離家出走,母親就把她送去貴州打工,她不願意,姐姐來了一句:讓她自生自滅,死都要死在貴州。

姐姐的這句話,像一根刺一樣紮在晏某心裡,很多年都拔不出來。

民警安慰她:你家人對待你的方式,我個人覺得是很不對的。上一代的父母,教育觀念可能很主觀。我們不能改變他們,只能改變自己。如果他們說的每句話你都記在心裡,那就只能你自己受着,對不對?

接着又告訴晏某,其實社會上還是有很多人在關心她,代駕小哥幫她報警、路人給她送傘、朋友深夜過來陪她,她並不是沒人疼沒人愛。

這番充滿共情的話,沒有高高在上地指責晏某不懂事,而是告訴她,家人也有他們自己的侷限性,她能做的,是調適自己的心態,弱化那些言語的傷害。

晏某的經歷,讓我想到韓劇《請回答1988》中的德善,一個家庭中的二女兒,似乎天然地就會成爲被忽視的那一個。如果這個孩子鈍感力強、大大咧咧倒還好,但晏某顯然不是,她心思細膩敏感,長期缺愛的危害,已經在她身上顯現出來了。

多子女家庭中,父母應該如何平衡每個孩子的關係,是一個無比艱難的課題。

04

這期節目中出現的孩子,我們對他們有一個統稱——問題少年。

然而,這個歸類實在過於簡單粗暴,少年們身上的問題各不相同,背後折射出的家庭教育缺失,也形態各異。

以前看《變形計》,很多父母都有一個相同的抱怨:這孩子小時候挺乖的,不知道爲什麼越長大越叛逆。

其實,叛逆都是表象,孩子的叛逆背後,往往隱藏着ta最真實的需求:渴望得到愛和關注、害怕被拋棄等等。

而需求長期沒有得到滿足,就是父母所疑惑的那個“爲什麼”。

父母是第一次做父母,但每個父母一定都做過孩子。當父母不明白孩子的所思所想,不妨嘗試回憶自己做孩子時的感受,也許,一切就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