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兩岸》欣欣向榮——渡海興臺會年會花絮

渡海興臺會主旨在於喚醒國人居安思危的意識,並且積極推動兩岸的和平交流。左起林麥升董事長,曹平霞副理事長,葛光越中將,胡爲真大使,陳興國中將。(作者提供)

先來開宗明義,所謂的中華渡海興臺會,就是在一江山島戰役之中,壯烈成仁的王生明將軍,他的哲嗣王應文上校,在生前所籌設的協會。主旨在於喚醒國人居安思危的意識,並且積極推動兩岸的和平交流。

筆者曾經在網路上,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所製作的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聽過王上校的專訪多次。他的口音非常熟悉,有種說不出的親切感,後來才知道,原來王氏原籍湖南祁陽,而小弟是湖南湘陰。而且王上校自從政戰新聞系畢業後,即在後備司令部服務,所謂後備司令部,它的前身就是警備總司令部。家父也正是警總退役,而小弟自幼時,即經常出沒在警總的福利社。叔叔伯伯都很喜歡我,因爲他們大都是單身的光棍一族,所以除了營區的福利社,這個叔叔一會兒帶我去博愛路,買個剛出爐的熱饅頭沾砂糖吃,或是那個伯伯一會兒又帶我去中華路吃紅豆燒餅。在那個年代,紅豆泥可能是用人力踩踏而成,但是滋味可好的勒!所以藉由籍貫和工作場所的莫名巧合,讓我和王將軍王上校一家人,有着難以言喻的不解之緣。

年會用餐期間,王應文上校的遺孀鍾大姐,拿來了高粱酒要與大家共享。王夫人是將門長媳、原住民公主,豪氣干雲,她的胸襟不讓王將軍和王上校專美於前。正港醇厚的金門高粱,王夫人一飲而盡,順口說了一江山島,她也去過幾次。又說承蒙曹平霞團長邀請,來過我們中華美韻合唱團,但是她愛孫心切,每天要接孫子女放學回家,所以不便入團歡唱。但是其實大家都知道,鍾大姐的美聲,渾然天成,早有聲名在外,一如部落清晨的天籟之音。

也許是怕重提舊事,會讓王夫人觸景傷情,所以等王夫人離席後,我說了王上校和他夫人,數次返回一江山古戰場的故事。島上仍有碉堡遺蹟,即當時的北江指揮所所在地,因爲相對的南江較小。王上校和夫人,先在王將軍殉國之處對天祭拜,希望父親能顯顯靈,如果知道是家族後人,來此古戰場親自祭拜,也許還能讓他們帶點骨灰回去,以供後代子孫膜拜景仰。這個想法,多麼感人肺腑,這個場景,何其壯烈動人!王氏的後人,親臨古戰場,來悼念先人,當年的忠良遺骸,在多年灰飛煙滅之後,也許可以迴歸故里,和家族親人團聚一起。不再是孤島忠魂,獨留海外隻身一人。在祭拜當時,上校和夫人,都因不忍而嚎啕大哭。而且隨行之人,也紛紛落淚,是呀!歷史的傷痕,時代的悲劇,當下誰能忍住淚水?這座忠靈堡壘,就佇立在島上,而且忠臣不死,英靈常在。

也許是始終未見骨骸,或者是早已風化成石頭,所以王上校只能撿拾了多塊石頭,說可能有先父的鮮血沾染其上。是的,僅距敵人50公尺遠,引爆最後一顆手榴彈,滿腔的熱血,恐怕早就瞬間濺射迸流。王上校還說,當時在遺址的廢墟當中,突然被一個東西勾住腳,夫婦兩人,隨即相望一眼,喜出望外,欲言又止,彷彿是心有靈犀吧,恐怕是父親,親自來指引了吧!不一會兒,又被另一條藤蔓絆倒攔阻,彷彿真的有人要帶路引導。凡此種種,後來雖然未能真有斬獲,但王上校仍然帶回,兩處阻路絆腳的藤蔓,和一些石塊,心想也許是來自父親的思念吧!

另外在會場,蒙前任理事長鬍爲真大使,相贈他500頁鉅著專書《國運轉危爲安——再探民國政府遷臺初期的軍事與外交》,內也有一江山戰役的詳細始末。我只以兩篇一江山戰役協會的小文回贈胡大使,完全不符比例原則,就是佔人便宜,但我想,胡博士何許人也,我就一小老百姓,路人甲。但我們愛國愛家,愛一江山,胡大使會諒解我的吧!

再來也見到現任理事長葛光越中將,前有小文言及葛中將,想加臉書好友便於傳送文章。但葛中將太忙沒注意,趁機我奉上印好的文章。沒想到葛中將說,我知道你,文中你說我年近八旬。慘了,他真的有細讀。我明知葛中將不過七十有五,但爲戲劇效果,強調反差,說近八十仍生龍活虎,故說八旬。真所謂將軍不老,一則注意小節,鉅細靡遺。二則他幽默以對,還開我玩笑呢!上回拜葛中將之賜遊慈湖,只在角板山中小亭,我們夫婦和葛中將有過短暫交談,但是將軍可謂耳聰目明,過目不忘。尤其是識人之明,令人驚訝敬佩。

縱觀此次中華渡海興臺會年會,既有中華美韻合唱團團長曹平霞女士,率團前來助唱發聲,小弟有幸也在陣中。又有現場杯觥交錯,更有老友問候,堪稱熱鬧非凡。還有政壇的要角,立法委員林德福、張智倫親臨祝賀,尤其是張智倫委員也接任協會副理事長,共襄盛舉,同商大計。而現場還有一些孩子,不時穿梭其中,在會場跑跳玩耍。原來是王應文上校的孫子孫女,也來自家活動現場遊玩。此刻王應文上校已在天上與王生明將軍相遇,而低頭又看見自己子孫健在,枝繁葉茂,真的是老天有眼,王家子嗣,忠良之後,環繞在祖母王夫人的身旁,和樂融融,溫馨無比。王上校和王將軍在天上看見今日此情此景,又看到自己的孫子孫女,甚至是曾孫子女,如此活潑頑皮,應該也會發出會心一笑吧!(黎家慶/英文教師)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