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兩岸》老外佔據西門町 世界看見臺灣?
西門町在過年前後開了一家泡泡瑪特旗艦店,排隊入場的人龍。(作者提供)
幾年前在前公司時,臺灣同事來北京出差,熱情款待之餘我們聊起了國際化這回事。
國際化,大家都知道涉及外商投資數量啦、外國遊客人數啦、政策啦等不同面向,對於我們這些老百姓而言,最直觀的就是一個城市中外國人的數量(白皮黑皮的尤其是)。
那時,在臺北101能偶見一些金髮碧眼的遊客,而北京以三里屯爲核心輻射出去,各國人民聚集,我十年僅去過一次的望京那時還是韓國村。臺灣同事表示,「北京挺國際,老外比臺北多。」
今年過年回臺北,震驚於老外之衆,別說原本就愛來臺灣的日本人,韓國人基本佔據臺北各商圈,東南亞民衆緊追,各國金髮碧眼倒也不甘人後,幾年前被視爲已落寞的西門町堪比大阪心齋橋商圈的熱鬧與國際化。
家人開玩笑,「現在明白,爲何蔡英文說世界看見臺灣了吧?」我愣愣地點頭,不見不知道,一見嚇一跳!
西門町在過年前後正好開了一家泡泡瑪特旗艦店,四層樓,特別顯眼,我們這種寫兩岸的記者自然會跑去拍。我在週一和週六時分別路過兩次,大排長龍,有次聽到外國遊客問旁邊的小夥伴,「這是不是臺灣特色紀念品?」
我想轉頭跟他說不是啊,這是大陸來的。但英文是China,臺灣仍是臺灣,如果旁邊有大陸朋友路過,艾瑪又得罵臺灣人政治不正確了!胡思亂想之際對方走了,到底在國外的大陸學生如何講解兩岸關係的?
對了,去除臺北、高雄等城市一堆外國人之外,交友軟件也很多。臺灣的交友軟件其實特別有意思,比如會有人寫「本人魯蛇(loser),吃飯AA。」這位兄臺,在北京你會被罵一聲「傻叉」然後大家左滑過去(左滑是不配對,右滑是配對),臺灣妹子真溫和!
還有一些人會把自己明顯的政治立場放上去,比如寫「本人獨」。我在簡介裡其實寫明自己平時在北京上班,這位「本人獨」仁兄仍右滑了我。
一些外國人也加入了藍綠之爭。我刷到了聲明「投KMT勿右滑」的金髮兄臺,讓我想到去跑選舉場子時,柯文哲和賴清德的場都可見一些老外,KMT除外,身邊支持國民黨的年輕人也常常不敢坦承自己的「取向」。
投KMT不受待見,現在很多人會知道是因爲中美貿易戰,因爲中西方政治和意識形態對立等等。但我剛來北京時,就碰過類似的事情。
也因爲那件事,我剛來大陸時,就知道自己不符合很多人對臺灣人的想像。
那時,我天真可愛又年輕漂亮。某次在五道口的酒吧喝酒,碰到一羣外國學生,酒酣耳熱之際大家知道我從臺灣來,有個女孩豪氣干雲地跟我說她支持臺灣、不用怕中國。
那時,我來北京並不久,絕對沒有「被大陸洗腦」,但那時的第一反應與其說是高興,不如說是不知所措。
因爲我從小到大,沒在意過臺灣要不要「建國獨立」,甚至我從來沒這樣考慮過,同學朋友之間偶會談藍綠、會在臉書表態,但沒有人說過這種。
在北京這十年,也碰過幾次剛認識的外國人,第一時間跟我表態「支持臺灣」的情況,而我大多以「其實兩岸關係很複雜」帶過。正是因爲這樣的機緣,我很早就去查了「兩岸關係」之英文單詞。
所以,我從很早開始,就在與外國友人交流的機緣中,發現「自己很不臺灣」這件事。
我知道,許多外國人對臺灣不瞭解,也是在自己的環境中「想當然」地認爲臺灣人喜歡這樣。
但仍總是想着,我這樣的在臺灣真的很少數嗎?
有一陣子每逢大陸朋友開心告訴我「因爲你的文章,我比較懂臺灣了」,我都緊張兮兮地告訴對方,「我是少數派,我不代表臺灣人,不要誤會喔!」
俄烏戰爭後,我發現就算是「臺灣主流輿論」,與「老外想像中的臺灣人」,也有落差。比如「西方援助」這件事,許多臺灣學生在論壇上一邊損大陸、一邊質疑美國,這些複雜的心情很難被展現在西方世界中。
而一再拿烏克蘭與臺灣比,也疏忽了臺灣民調顯示的「多數年輕人不想打仗」的現實。我非常討厭外國人拿臺灣與烏克蘭對比,因爲不想臺灣年輕人跟烏克蘭青年一樣,也不想臺灣跟烏克蘭一樣。
2023年,臺灣政治人物講了一整年「世界看見臺灣」,在選舉場子中也可以顯見扛着器材的西方記者對臺灣選舉的關注。
臺灣的煎餅果子有玉米起司口味。(作者提供)
外國遊客多,對臺灣觀光有好處,我也喜歡西門町如今的繁榮,但我個人並不全然認同與喜歡這句話。因爲這句話不是單純歡迎外國友人,而是被賦予更多「團結西方抗中」的想像。
在這個情況下,「世界」看見的是「中國」,是基於自己國家利益、將自己的期望投射在臺灣身上。當一些外國人展現出「支持臺灣的友好」時,我常常第一時間不知道如何會應這個「善意」。
臺灣少子化十多年後,許多工作無人做,基層工作的工資整體上升。我家附近的東北大餅招人開出四到九萬臺幣,你心動了嗎?
這些年,我發現很多臺灣人,其實都挺怕親朋好友稱自己「所思所想,已經不是臺灣人」。
這些年,我逐漸跟「我不是主流臺灣人,憑什麼『代表』臺灣人在大陸寫兩岸文章」這個魔咒和解。
這次回臺灣,我發現周圍人「非主流」的那一面。
比如,一個終生沒投過國民黨(過去還參加太陽花)的朋友,竟然投了國民黨;比如,投民進黨的朋友表示,某些時候,她也會因爲喜歡大陸明星或一些言論,在她的朋友眼中也「不是主流的臺灣人」。
我可愛的臺灣閨蜜,過年期間我倆討論兩岸議題時,突然有感而發。「我感覺你沒以前那麼大陸了?有可能跟我老公成天刷抖音、我已經習慣大陸用語有關?」
投國民黨的年輕人是小衆;熱愛看大陸劇的陸劇迷,相比韓劇迷也是小衆(《甄嬛傳》除外);喜歡穿漢服的臺灣人目前也是小衆。不論你喜歡什麼,只要不傷害他人,每個人羣都能夠大方發出自己的聲音,不會因爲不同就被視爲敵對勢力,能做到這樣纔是民主精神的所在。
回臺期間,臺灣夜市舉辦的「科目三比賽」鬧得沸沸湯湯,一邊是網民在諷刺,一邊是各路小朋友在參賽。寫下這篇文章時不禁想着,不知往後,誰會比誰更主流呢?
最後,本篇並非譴責外國友人,畢竟兩岸同文同種,都對彼此有這麼多認知誤區了。僅是想將這些心情,分享給跟我一樣,曾經很怕被罵「你不是臺灣人」的臺灣朋友。(郭雪筠/臺北女孩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