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兩岸》讀研究所帶給我哪些好處?

Jo Jo的學校。(作者提供)

對於小史來說,讀研究生最重要的就是機會平臺。從雙非到985,她感覺平臺和視野都開闊了不少。「哪裡都有優秀的人和划水的人,但是在雙非優秀的人可能只佔30-40%,而在985卻有50-60%,優秀院校的學生之間會形成良好的競爭關係,大家都奮力力爭上游,再加上平臺資源加持,出來的學生自然就不一樣。」

讀研的另一個好處是起到一個緩衝作用,因爲小史本科沒有工作經歷。研究生這三年可以給她更多的時間去思考未來的就業方向:我以後到底想要幹什麼?是想要在學術方面繼續深造,還是說想要進入社會工作?工作的話,想做什麼類型的?……雖然現在小史依然不清楚自己該如何抉擇,但是她覺得在研究生三年裡,自己已經比之前更沉澱了,成熟了,沒有那麼慌亂和焦慮了。

Jo Jo贊同「沉澱」這個說法,大學時期他曾有一段把自己逼得很緊的時期,「我想要完成趕快完成論文,然後看同學找工作找實習,我也想找工作。同時對於考律師執照也有非常強的執念。因爲在臺灣如果法律專業的畢業生沒有考到律師執照,社會地位相對會沒有那麼高。當時甚至自己把自己的身體弄出一些問題。」研究生生活給了他一個時間去思考自己想要什麼,變得沒有以前那麼急功近利。

除此之外,Jo Jo還提到了「家庭壓力」,「因爲我爸跟我媽那邊都是大家族,我同輩兄弟姐妹都算是相當優秀,我念的是私立大學,又要考律師執照,難免會有家族壓力。在考上研究所之後壓力就明顯不見了,家人開始關心你什麼時候畢業,什麼時候要找工作。所以家庭壓力算是減緩了。」

名校光環之外的我還有什麼?

不同於Jo Jo和小史的「沉澱」,塞淵的研究生期間更多的感受其實是「迷茫」。從本科到現在她漸漸發現:學校的優秀不等於個人的優秀。「很多人都說985很厲害,但這只是因爲我18歲那年考好了一場考試。而這之後呢?我在更好的平臺上究竟學到了什麼呢?拋開名校光環,我和其他大學的學生又有什麼差別呢?」大四保研結束後,她有了將近一年漫長假期,很多人說這樣的空閒時間可以幫助自己思考到底想要什麼,但她卻依舊迷茫。「現在慢慢有了一些頭緒,我發現光想是想不出來的,你需要不斷充實自己,去學習新東西,去探索新領域,慢慢纔會發現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

學業、就業、家庭……其實兩岸青年面對的問題都差不多,我們從小習慣了應試教育,長大後依然常常會把某場考試當成是解決壓力的捷徑,比如考研,比如考律師執照。或許邁過考試的這個坎,可以暫時幫助我們緩解壓力。但學歷說到底只是一紙文憑,學歷之外我還能收穫什麼,纔是我們更應該思考的問題。

(《研究生的煩惱》之三)

(本文來源:「柚子鋪聊臺灣」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