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御夫座形成 扭結確認位置
該圖顯示御夫座AB星的盤面,白虛線圓圈圈起處爲「扭結」(版權:ESO/Boccaletti et al.)。(中研院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助研究員湯雅雯,2017年在新生恆星御夫座AB星所在的稠密氣體塵埃盤中,利用位在智利的阿塔卡瑪干涉陣列,首度窺見到兩個顯著的旋臂特徵位在塵埃空隙中,並認爲那兩個旋臂極有可能是由隱藏在旋臂下的新生行星干擾附近的雲氣所形成。
3年後,湯雅雯團隊利用歐南天文臺「甚大望遠鏡」終於捕捉到新生行星正在誕生中的直接證據,天文學家將可更近一步觀測到行星正在形成時的精細特徵。
湯雅雯表示,要抓住行星誕生的剎那,必須要觀測很年輕的「恆星-行星系統」。如果能取得這類新生星盤的銳利深入影像,就可直接辨別哪裡是行星形成的地方,但目前爲止天文學家很少能取得那樣犀利的影像。而行星誕生的重要前兆,會出現類似旋臂形的特徵,因爲即將誕生的行星寶寶會「踢」氣體,而在盤面上形成漣漪;當行星開始繞着中央恆星轉動時,漣漪的波浪就會變成「旋臂」的形狀。
接着,當兩個旋臂彼此相連,發出明顯亮黃色「扭結」(twist),這是因爲溫度較低的氣體塵埃互相結成團塊而明顯發光-正與行星誕生理論相符合,天文學家推測,行星是由圍繞年輕恆星的塵埃盤中氣體和塵埃相連在一起所誕生的,認爲可能是新生行星正誕生中的直接證據。
這個發光「扭結」讓望遠鏡得以觀測得到,未來將可透過歐南天文臺更新穎的「超大望遠鏡」(ELT)和 中研院天文所合作,探索系外行星,終能一睹形成中行星更清晰的樣貌與誕生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