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三遍,二舅加重了我的內心空虛

作者|菜頭 出品|夾饃星人

經濟下沉,生活無措,心理焦慮,我們太需要有分量的激勵了。

《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適時而來,刷屏社交媒體。在這一夜一日之間,我們都是二舅的外甥,從他的身上感到了親切,汲取了能量。

一個11分鐘的記錄式視頻,爲什麼能成功?

從裡子看,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殘疾人二舅與命運的搏擊,讓事實底層和精神底層的人都獲得共鳴,而後者尤爲感到震撼,因爲太虛弱。

崇拜與慚愧,同情與欣慰,溫暖與傷感,各種複雜的感情交織,急於表達,迅速傳播開來。

從面子看,這位up主是一個講故事的高手,用電影術語來說,深諳類型敘事的規律。

從開頭到遞進到拔高,節奏掌握得恰到好處。作品緊緊抓住人物一生的幾個重要節點,包括學業、入伍、愛情、養子、贍養,分別突顯悲、勤、謎、善、孝幾個特質,故事豐富,作品壯闊。

同時,把精緻的敘述語言和網絡梗巧妙結合,讓人覺得高級又時新。

但如果過了那幾分鐘的震撼,再去推敲細節,或者和朋友探討,會發現視頻裡有很多待商榷的地方。

它的核心主題還是把苦難當修煉,勸慰沒有力量的大衆,不要和外界反抗,而是多與內心和解。

二舅小時候被庸醫傷害致殘,爲什麼能出現這種狀況?庸醫爲什麼不需要負責?當時還有沒有補救的措施?

人的厄運或許是偶然的,但是導致厄運的原因,有時是必然的,需要讓人反思的。

作爲天才少年的二舅,在殘疾後,爲什麼沒了繼續求學的機會?如果社會接納力更強,救助體系更完善,他或許會得到更好的生活。

養女寧寧,兩次被人拋棄,在視頻中一語帶過,但背後其實是計劃生育年代女嬰的某種命運。

村子裡只剩下幾十位老人,二舅不得不和老母親相依爲命。視頻渲染了他們在村子散步的浪漫,其實是農村邊緣人生活的悲涼景象。

外婆在老了後,爲了不拖累家人,企圖自殺,讓人想起日本電影《楢山節考》,那是一個關於生存的故事。

所以說,整個視頻把主要精力放在敘述二舅的達觀、向上精神,渲染他靠一門木工手藝活出了自己的價值。但是在這背後,有太多的沉重面,被遮掩了。

如果僅僅是如此,也可以理解,畢竟故事有自己的主線,背景只不過是背景,可惜的是,這位up主卻在有意地往宏觀敘事上靠。

比如,對比二舅,反思自己時說:“我四肢健全,上過大學,又生在一個充滿機遇的時代,我理應度過一個比二舅更爲飽滿的人生。”

時下,機遇真的有那麼多嗎?“飽滿”的人生又該是什麼樣的人生?

從這個句子的描述看,他的確配不上二舅,因爲在苦難面前,太蒼白了。

而視頻的結尾,引用了二舅抄在本子上的話:“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

這句話出自毛澤東在1945年中共七大閉幕式上的講話,後來取名《愚公移山》發表。

通過這句話,一個關於二舅的微觀敘事,順利轉向了宏大敘事,號召個體投身時代大潮,建功立業。

而此時的二舅,面目卻變得模糊了,聲量弱小了。

這就是視頻《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中一些可探討的點。它的確是優秀的,感動沒有錯,但最好看三遍,再問問自己得到了什麼。

中國文化中有個核心詞彙叫:看淡一切。

勸慰人,會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別計較那麼多;丟了錢,會安慰自己“舍財免災”;遇上惡人鬥不過,會說“終有報應”……

總結起來就是,遇到問題,先訴諸於自己,當內心想開了,問題就不存在了。

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