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比熱播電視劇!杭州這個小區也太“保值”了!網友:實名羨慕了…
近期,電視劇《小巷人家》熱播,劇中溫情滿滿的鄰里情收穫了無數觀衆的眼淚。而在杭州,也有一部現實版的《小巷人家》正在上演…
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杭州十五家園社區,每年老鄰居們都有在一起吃一頓飯的習慣,從2009年開始,已經持續了15年,爲了這個約定,96歲老人坐輪椅再遠也要趕去,不少年輕人直呼:情義值千金,太羨慕了!
中國有句古話,叫“遠親不如近鄰”,在城市的鋼筋水泥間,鄰里之情更顯得稀有而珍貴,在你的童年時代是否也有這樣充滿人情味的鄰居呢?
這天下午,隨着我家貓咪敏捷地跳回院子,我聽到了一個稚嫩的聲音,“貓貓,貓貓。”尋聲望出去,院門外出現了一個小可愛。我趕緊跑出去打開腰門發出邀請,孩子外婆連連搖手:“不了,不了,太打擾啦。”說時遲那時快,小寶貝已經一腳跨進門檻,外婆只好尷尬地笑笑跟了進來。於是,我們一起站院子裡暢快聊天,二歲的小女孩在與貓咪快樂地互動。住小區一年多了,第一次迎來了串門的鄰居。
攝影/喵嗚不停
觸景生情,回憶的閘門緩緩開啓。我小時候生活的山村,雖然物資匱乏,但鄰里關係宛如山泉般清澈而甘甜。平時誰家吃一點好的,第一時間打發孩子趕快給鄰居送去;誰家有點大事小情,同村的人都願出手幫忙。村裡除了有線廣播,串門,成了大家瞭解外界、交流情感的可持續方式。
沒有固定的對象,也無需提前告知,吃完飯走出門,隨便走到哪裡碰巧遇到誰就進到家裡串門,搬個椅子坐下,就開聊。尤其是冬天,屋裡生了火爐,這一家就會引來好幾撥串門的,火爐中間架一個茶壺,大家圍坐一起,一邊烤火喝茶,一邊天南地北地神聊。一把茶葉,幾捧瓜子或番薯片,就可以聊得熱火朝天。莊稼長勢,收成年庚,鎮上集市,紅白大事,什麼都可以成話題。據說,很多兒女親事,就是這樣在玩笑中促成的。
攝影/劉鎏
串門,也是我童年很美好的回憶之一。七十年代的農村,白天都不關大門的。我們小孩子,無所顧忌,趕着飯點,捧起飯碗就往外走,哪怕是下雨天,踏着溼漉漉的石板路,就去村裡遊蕩。遇到鄰居家孩子了,便進去串門,家長都會招呼我們添菜,夾幾筷,繼續遊走,等到飯碗見底了,不知不覺間串了十來家門了。
漸漸長大上學之後,假期回家忙着應付功課,串門就少了。想不到跨入省城的大學校門,來自不同地區的同學竟然又開始了頻繁地串門。八十年代的大學校園,宿舍沒有電話,學生沒有手機,更沒有電視和電腦,課餘時間喜歡相互串門,以此來排解思鄉之情。寢室之間,院系之間,還有大學之間,學生們串來串去,樂此不疲。
攝影/錢雨帆
最有趣的莫過於我們系女生間的串門。同一樓層的幾間宿舍,如同一個熱鬧的大家族,自願參與的彼此間都有特定的稱謂。我是龐大家族中的第三代,上有德高望重的“老祖宗”,她性格沉穩,總以慈祥的目光關注我們;有和藹可親的“爸爸媽媽”,她倆住斜對門,跟我不是同一個專業,只有上大課時我們一起去階梯教室;我的“姑姑”倒跟我住一起,她的性格溫婉細膩,我很喜歡聽她說話;我還有“女兒女婿”,可惜我自己就很孩子氣,根本管不住她們,休息日幾乎見不到她倆影子,也不知瘋去哪裡串門了。我挺喜歡去另外兩間宿舍,那裡總是洋溢着家的溫馨,有風趣幽默的“阿姨姨夫”,有溫婉賢淑的“表姐妹”。不同年級的女生,組成了這個家族大聯盟,串門變成走親戚,出出進進,平添溫情暖意。
每天課後,我們迫不及待地串門,分享着各自帶來的家鄉特產。嘉興的糉子、浦江凍米糖、溫州的米糕、紹興清明餃……這些美食不僅滿足了我們的味蕾,更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圍坐一起,聊着八卦,吃着美味,偶爾還會來一場即興的才藝展示。有一次,我們串門到了同一家,文采出衆的“江媽媽”忽而興奮地提議創作一份詩刊,立即得到家人的響應。大家紛紛貢獻自己的靈感,從生活的點滴中汲取素材,用稚嫩但真摯的詩句記錄我們的青春與夢想,我還清楚地記得自己寫的是一首打油詩。那份詩刊,雖然黑白素面,卻承載着我們共同的歡笑,有幸成爲後期正式詩社的創刊號。那些串門的日子,純粹又溫馨,慰藉了我們身處異鄉的孤寂,共同書寫了一段難忘的大學時光。
攝影/遺落森林-630
時至今日,串門彷彿變得越來越陌生。同一幢樓住的鄰居,低頭不見擡頭見,卻形同陌路,電梯裡遇到微笑着點個頭算是熟絡的了;住對門的鄰居,聽到樓道有動靜只會通過“貓眼”向外窺探,不知對方姓甚名誰,更不會相互串門。我藉着送喜糖嘗試過敲門,想要找回那份串門的溫情,卻只換來一聲禮貌的謝謝,主人並沒有“請進”的表示,我灰溜溜地退回家裡,不敢再輕易打擾。既然無法走出去串門,那我就靜靜地在家看書吧,偶然讀到《楊絳傳》,小時候的楊絳,將閱讀比喻成串門。
翻開書,我便開始在書中串門了。今天去這家坐一會,明天去那家談一陣。談得攏,就多坐坐;話不投機,那就擡腳開溜。翻開一本一本的書去串門,不但新奇有趣,還能增長見識,何樂而不爲呢。昨天,我去了《我的阿勒泰》,聽李娟講她的過去,聊阿勒泰的美景,興致起來,就結伴去了《冬牧場》,參觀了牧民的草原生活,感受到了與牛羊相伴的快樂和幸福,簡直“流連忘返”。今天我陪着蘇軾在官場顛沛流離,學着陶淵明守拙歸園田,也去農村小院種菜養花,清心寡慾,樂在其中。在書本之間串門,沒有時間影響,不受空間限制,可以前一刻渺思千年,後一秒神遊萬里。
攝影/劉鎏
閱讀串門,饒有趣味,然而終究是不聞其聲難見其形。遺憾之餘,我仔細觀察,別說是街坊鄰居,就是同學朋友之間,幾乎也很少串門了。看到鋼筋水泥的保護之下,面對面的交流越來越少,不禁令我更加懷念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熱絡的往來人情。
也許喧囂忙碌的生活
讓鄰里關係變得不如從前那麼緊密
但在很多社區
依然可以看到讓人心暖的瞬間
幫忙收快遞
分享美食
互相照看孩子
多一些主動
你和鄰居也可以是近鄰
你有暖心的鄰里故事想分享嗎
你懷念兒時串門的溫暖時光嗎
來源 :杭州發佈
文字:駱紅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房怡曉
一審:繆軍;二審:夏琳;三審:李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