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演在中美戰略對話的張力

(圖/shutterstock達志)

中國大陸10月14日對臺島發起「聯合利劍─2024B」軍演。臺媒對這次軍演具有實戰性質,進行了大量報導,戰爭意味濃烈。然而軍演僅一日就戛然而止,如何看?

本文認爲,軍演有多重意義。除震懾臺獨勢力外,這次軍演應放在近期中美恢復戰略對話的背景下進行觀察。軍演的「閃電」風格,軍演後周邊的相對平靜,美國的「息事寧人」,顯示出當前亞太地區動盪不安的國際格局中,中美戰略對話具有的張力。

這樣看問題的依據是:其一,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對軍演的表態,政策口徑是延用《與臺灣關係法》中美臺安全關係條款一段所採用的標準用語——「嚴重關切」。大陸國臺辦發言人則強調,美國應遵守一箇中國原則,美國領導人應該注意履行他在臺灣問題上對中方所做的承諾。

其二,中國駐美國大使謝鋒10月15日,在紐約舉行的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2024年度頒獎晚宴上致辭時表示,推動中美關係「穩下去、好起來、向前走」,這是負責任的正確抉擇。謝鋒還轉達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賀信,提出「中國願意同美國做夥伴、做朋友」。

其三,軍演次日,習近平到福建考察兩天。福建是對臺軍事前線,當年「8、23」炮戰,「打蔣艦不打美艦」,兩岸通過炮火,共同維護一箇中國。福建還是大陸體現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視窗,對臺政策的推行、實施,新舉措,大多都是從福建開始。金門、馬祖甚至有與大陸的「一日生活圈」。從這個角度看,習近平軍演後立即訪問福建,主要在於向臺灣人民傳遞,大陸以和平解決作爲兩岸最佳選擇的對臺政策方針,保持不變。

以打擊臺獨爲目標看問題,忽視了軍演的一個重要含義,即顯示中美戰略對話的張力。首先,美國判斷中美博弈將是長期的。不久前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蘇利文訪華,以及其後中國海軍司令出訪夏威夷,會見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是標誌性事件。主要原因,在於美國認爲已經不能遏阻中國的發展。

但中國與全球經濟高度融合,其融合程度某些方面比美國還高,比如作爲最大進出口貿易國,中國的影響比美國重要得多。其次如軍事實力的快速增長等,已經上升到中美關係的首要位置。因此,美國不得不從國際戰略的角度,考慮中美關係。

其次,在東亞,軍演成爲大國顯示力量的戰略工具。現在有一種看法,認爲美國在東亞地區不可能有什麼大動作,理由是因爲中東衝突、以色列逼美國直接介入,俄烏戰爭未結,北約對東擴仍躍躍欲試,加上國內大選。美國鞭長莫及,無力顧及東亞。

這種看法低估了美國的現實主義進攻哲學,低估了美國作爲地緣政治精算師,不會輕易弱化美國的「亞洲存在」。相反,美國可通過「軍演」的戰略工具,顯示美國不但沒有「退縮」,而且正在強化對「東亞的管控」。菲律賓,韓國與美國有軍事協定,日本與美國有美日同盟條約。美國只要「有表態」,有「軍演」,就可遙控局勢,達到「引而不發」,或者「出現騷亂」等戰略效果。

最突出的是10月20日,韓國聯合參謀本部主辦、代號「護國」的年度大規模軍演,時間將持續至11月8日。日本和美國將於10月23日至11月1日,舉行大規模聯合軍演,代號「利劍」。美國「身先士卒」,除了美日韓三國各自戰略考慮之外,美國對盟國行「文武之道」,推行「又拉又打」政策(比如保護費),說明軍演越來越成爲美國顯示力量的戰略工具。

中國軍演之後,緊接着日韓兩場大規模軍演登場,中國軍演其意義在於,除顯示「速戰速決」的能力、「兵貴神速」的戰略戰術,也顯示中國主張的「和爲貴」的軍事哲學思想。臺灣名嘴解釋說「這次軍演,美國幫了賴清德的忙」,這是一種簡單的說法。「戰爭模式不是美國一家說了算」的效果,周邊國家「看在眼裡」,「想在心裡」。這就是中美戰略對話的「張力」所在。(作者爲上海臺灣研究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