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地質學!工程地質在戰爭中的作用!

▲點擊上方卡片關注『東南岩土』

地質學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怎麼使戰壕中的士兵免於泥濘的困擾?怎麼尋找有利部署炮兵的地形?怎麼更好更快的修築工事?用地質學家的眼睛審視這場戰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學科在這場戰爭中起着多麼關鍵的作用。

事實上,地質學影響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整個過程。

1914年8月,德軍在比利時閃電般的推進,10月21日,當德軍迫近紐烏波爾特時,作爲最後的手段,比利時決定放水淹沒平原。他們打開了舊伊瑟河上的閘門,河水從這裡傾瀉到4平方千米的河流窪地中。29日夜間,比利時士兵到德軍前線附近打開這裡的幾處水閘。很快50平方千米的土地被淹沒,阻擋了德軍的進攻路線。

紐烏波爾特的失敗引起了德國軍方工程師的注意。很快,他們就明白了水文地質學知識在這場戰爭中的重要性。

1917年1月4日,在索姆河流域的拉莫特-昂桑代爾(Lamotteen-Santerre),在一片泥濘當中,多虧了有消毒水箱,一位士兵才能把他的水壺裝滿水。 (環球科學供圖/圖)

1914年末,隨着戰事陷入僵持,現存的水井再也無法滿足軍隊飲水需求,並且地表水也被污染了。需要用水做飯、清洗物品、供應蒸汽機車,以及生產混凝土建造庇護所等。

對於英國和德國軍隊來說,他們對戰場的水文地質環境一無所知,而且也沒有專門服務於軍事的地質研究部門。

1915年6月,英國陸軍爲應對法國北部的供水困難,派出了英國地質局的一位地質學家比爾·金(Bill King)擔任工兵隊總指揮。

他的第一項工作是編撰地質數據,以便確定哪些區域適合打井。在他的領導下,英國軍隊用多種石油鑽井設備獲取了470多個不易污染的深層地下水取水點。

金的團隊進一步繪製了索姆河流域的水文地質圖。德國方面後來也部署了類似的計劃。此外,德軍還爲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和土耳其盟軍提供地形和地質信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無論是挖掘地道,還是構築地下工事,都需要用到地質學知識。這次戰爭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持續而密集的炮彈轟擊,經常對軍事工事造成巨大破壞,而尋找更好的地方修建防禦工事,也需要地質學家的指導。 (環球科學供圖/圖)

以上只是僅舉一兩例,地質學家的知識就這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知識不僅對於供水和挖掘隧道有着很高的價值,而且在很多其他不爲人知的方面也很有用。

例如製作適用於指導坦克行進的地圖,鑑定航空指南針材料,以及運用關於石英晶體的專業知識,最早的聲吶就是基於石英研製出來的,被用於探測潛艇或尋找礦藏、石油。

如今,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了100年,一些地質學家繼續將他們的專業知識應用於現代戰爭中。但還有地質學家仍在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從化學污染的角度研究這次戰爭對世界的影響,或是尋找需要加固的危險坑道。

什麼是軍事地質學?

軍事其實和地質學一直緊密結合,直到近現代才逐漸發展成一門專門的學科來研究。

軍事地質學是一門研究與軍事活動有關的地質問題的交叉學科,是將地質學應用於軍事工程構築及後勤保障的學科。

其主要任務是調查、研究預定戰區的地質構造、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海洋地質,爲設計、築建工事、築城障礙物、軍用道路橋樑、軍用建築物提供地質資料,勘查有關戰略性礦產資源等。

《孫子兵法》中雲:“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說的就是地形、地貌對排兵佈陣的影響以及與後勤保障的關係。地質在軍事中的獨特作用,還表現在可以爲軍事裝備提供原材料與動力。

自古至今,從冷武器到熱武器以及熱核武器,戰爭就沒有離開過礦產資源。因此,對於戰略性礦產資源的爭奪,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將是國際間衝突的重要導火索之一,並引導着戰爭的走向,最終決定戰爭的勝負。

地質環境對傳統軍事行動的影響

按照傳統對地質的印象,其主要研究地表以下事物。與軍事行動相關的要素主要包括土質、巖體、地下水、地質災害、重(磁)力場。

1、土質

地表土質屬性可對部隊越野機動、野戰工事構築、火力打擊產生影響。重點說說土質對作戰(越野機動)有多重要呢?

1941年10月中上旬,德軍已前出到莫則斯克,距莫斯科104公里。對面蘇軍兵力只有9萬人!10月中旬天氣突然變壞,大雨和降雪使道路變得泥濘,德軍後勤補給和人員補充發生嚴重困難。導致德軍攻勢迅速減弱。

與此同時,蘇軍通過新建、重組、增援等手段使防線兵力迅速加強。德軍熬到嚴冬降臨,大地結冰擺脫泥濘後,又遭遇氣溫急劇降溫……

28天滅亡波蘭、42天佔領法國的德軍就這樣在一隻“蝴蝶”翅膀的振動下戰場優勢被徹底逆轉。

2、巖體

巖體主要影響地下工事構築和地質災害發生。在地下工事構築方面,岩石斷層、褶皺、面理會影響工事穩定性;地質災害方面,不同巖性的斷層、面理,是引發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的主要誘因。

3、地下水

大家都知道水對於人類很重要。現代戰爭人員和裝備會消耗大量水,因此水是部隊後勤保障的重點工作。在缺少地表水或地表水受到污染無法使用時,由地下水供應的泉、井是解決用水需求的根本。地質工作在這方面可以探查各地下水源的性質、供水量等水文情況,勘察數據可直接用於給水部隊的打井作業。

4、重(磁)力場

作爲地球物理場的重(磁)力場,當前主要用作規劃彈道導彈制導參數,以減少其對導彈打擊精度的影響。另外,磁力場異常區域還會對指北針、無線電臺使用造成不利影響。未來隨着測量精度的提高,利用高精度的重(磁)力場數據,可爲部隊行動提供穩定可靠的導航定位保障。

現代化戰爭,軍事地質還重要嗎?

在現代科技發展下,隨着計算機、全球定位、高精度遙感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高精確制導、隱形武器的運用,現代戰爭已發展成爲陸、海、空、天、電、網等全維度、全時空實體空間和虛擬空間展開的多軍兵種一體化的有機結合戰爭。

戰爭的勝敗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對複雜戰場環境的深刻了解和對包括地質信息在內的多元戰場空間信息的嫺熟運用。

軍事地質信息是立體化、透明化和信息化戰場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戰略籌劃、指揮控制、野戰機動等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換句話說,越是現代信息化戰爭,越要重視收集地質地理空間信息情報,建立海、地、空、天一體化信息數據庫,越是高新技術戰爭,越要關注戰場環境,特別是電、磁、重、放等地球物理特徵的綜合調查。

當初日本爲發動侵華戰爭,對中國進行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地質情報收集。清末時期就形成了所謂的“支那地學調查報告”,侵華戰爭中有20多個軍事專業隊伍對中國各地開展地調測繪,是日本實施軍事侵略與資源掠奪的一大幫兇。

當今,西方軍事強國更是依靠其先進系統和專業地調部門,在全球收集地質情報信息。西方開展的軍事地質工作廣泛運用現代先進技術,研究領域已經拓展到自然重電磁環境、核試驗與核生化監測監控、戰場態勢感知和戰後生態環境重建,以及地質地球物理武器研試與應用等新興領域。

當前一些研究應用十分引人注目,地球物理武器和地球物理戰的研究就是其代表。據報道,一些國家正在悄然進行“地質武器”研究,以期在未來戰爭中,採取人工誘發火山、地震、暴雨、滑坡、泥石流等地災的手段,給敵方製造重大災變。以“地質”爲武器的“地軍”有可能在未來出現。

軍事地質是新型領域競爭的新寵。

新型領域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戰略新高地,新型領域的發展將深刻改變未來戰爭的面貌。就目前來看,新型領域主要涉及與一個國家安全緊密相關的太空、網絡、深地、深海、極地、生物、智能等新領域。在這些領域中,深地、極地領域更加依賴地質科學的發展。

我國軍事地質學的發展

我國軍事地質調查起步晚、欠賬多,空白多,與美、俄等軍事大國相比存在明顯差距。我國在向新興大國崛起的過程中,正面臨複雜嚴峻的安全形勢,一些國家在我國的邊疆尋機滋事,甚至侵入我國國境線內,我軍戍邊固防的任務十分緊迫艱鉅。

目前來看,查明邊境戰場地質環境、加強邊防海防的防衛建設至關重要。

因此,全面搞清地緣戰場環境、戰場全域環境、作戰任務環境、火力運用環境,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領域立體戰場環境保障能力,是當前的迫切需要。

而從現代戰爭的制勝機理看,信息化戰爭主要是信息主導、體系支撐、精兵作戰、聯合制勝,離不開對戰場地質環境的認知與利用,掌控地下地質結構、水下地質環境和空間地球物理特徵等信息權,已成爲新的軍事競爭焦點之一。而這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軍事地質工作及其發展水平。

中國軍事地質工作要後來居上,有兩點不能忽視:一是加強軍事地質工作研究發展;二是組建專門的軍事地質隊伍。

這是打贏信息化局部戰爭的緊迫需求,是爭奪未來發展主導權的長遠需求。

文章來源:工程地質

更多好文分享

東合南是裝配式鋼結構基坑支護技術專家,

該技術適用於三層以內地下室開挖(15米挖深),

具有高安全、工期短(節約工期30%以上)、

造價低(節省造價10%以上)、循環使用等優勢。

百度搜索東合南(www.geoseu.cn)看更多案例。

歡迎撥打技術諮詢免費熱線:4008786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