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突破氫能研發瓶頸

我國的氫能產業還存在着生產成本高、低碳制氫能力弱、儲運風險高、應用場景單一等問題。爲此,需從氫能製備、儲運、應用技術的創新入手,加大研發力度,確保能源安全。

近日,首列氫能源智軌電車在四川省宜賓市總裝下線。這是由我國自主研製、全球首創的又一新型智慧綠色公共交通工具。氫能具有零排放、高熱值、儲量足、應用廣等優點,廣泛應用於工業、交通、建築、儲能等領域,被譽爲“21世紀終極能源”,是實現我國能源結構綠色轉型、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進程的重要能源。

近年來,我國制氫和儲運技術實現快速發展。電解水制氫、工業副產品制氫、生物質制氫、化石燃料制氫等技術逐步成熟;氣態、液態、固態儲氫技術水平有較快提升,氫能產量同步實現躍升。在“雙碳”目標指引下,各地區各部門都在加大對氫能產業的投入力度,推動氫能在交通、電熱、冶金、化工等領域的應用。

我國高度重視氫能產業的發展。2014年國務院印發《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將氫能與燃料電池作爲推進能源科技創新的重點之一;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推動加氫等基礎設施建設;2021年出臺的《關於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水能、氫能等可再生能源,推進能源體系綠色低碳轉型;2022年3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部署了推動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以及產業發展的各階段目標。在相關政策的支持引導下,我國的氫能產業已基本構建出“制—儲—輸—用”的全產業鏈,進入提質增效發展的新階段,推動整體能源產業向綠色、低碳、高效的方向轉型。

當前是氫能產業發展的關鍵期,也是氫能研發的瓶頸期。我國的氫能產業還存在着生產成本高、低碳制氫能力弱、儲運風險高、應用場景單一等問題。爲此,需從氫能製備、儲運、應用技術的創新入手,加大研發力度,確保能源安全。

因地制宜運用各類制氫技術,推廣低碳制氫,是降低制氫成本的關鍵。開發廉價、高效、清潔的催化劑,根據地區稟賦差異,綜合利用電解水制氫、工業副產品制氫、生物質制氫、化石燃料制氫等制氫技術,並加強氫能與其他綜合能源系統的結合,構建“風—光—氫—電”綜合能源系統,拓展設備聯合供能空間。比如,在風電資源豐富地區,使用綠電制氫技術製備氫氣;在煤炭、天然氣資源儲量豐富地區,推廣烯烴制氫等化石燃料制氫技術;在能源工業發達地區,使用“氫—氨”融合等工業副產品制氫技術;在生物能豐富區域,推廣海洋綠藻和秸稈發酵等生物質制氫技術。將各區域的資源稟賦轉化爲氫能資源,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耗,實現地區能源工業高質量發展。

儲運材料和氫能燃料電池的研發,是提升氫能安全性和穩定性的重點。開發高強度、耐受性良好的儲能材料,應用於儲能設備的研發。加快研發適用於不同場景、不同應用領域的儲能材料和儲能設備,生產適合氣態、液態和固態等不同物理形態的儲氫材料和方法。綜合運用交通運氫和管道運氫相結合的運輸方式,最大限度降低運氫成本。推廣使用電氫協同技術,並加強氫能超級電池的研發,將難以儲運的氫能通過超級電池轉化爲電能,以提高氫能的適用性。

全面提升氫能應用設備的研發力度,是保持氫能在能源市場佔有率的抓手。大力研發氫能燃料電池發動機技術和氫能內燃機技術,生產高品質的氫能客車、氫能重卡、氫能船舶以替代傳統燃油設備。在工業領域,將氫能廣泛應用於石油煉化、化工合成、半導體制造等產業,擴大氫能的應用場景。加強加氫站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最大限度供應社會發展對氫能的需求;加大氫能在我國科研院所的研發佈局,並提高研究機構與企業的對接能力,將研發技術順利轉化爲應用成果。促進國際合作,提高氫能應用的安全係數。全面提升氫能應用效能,有序實現我國能源結構的綠色低碳轉型。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蘇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