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學生心理安全 重塑教育價值觀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陳若葵
由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與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西安市東城第二學校聯合舉辦的第二屆青少年心理安全論壇日前在古都西安落下帷幕,論壇以“重塑教育價值:快樂學習,快樂成長”爲主題,匯聚各方專家,共同探討學生心理健康話題。
學業壓力大,心理、情商發展滯後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顯示,我國患抑鬱症人數超過9500萬,30%是18歲以下青少年,其中50%是在校學生。
學生爲什麼不快樂?論壇上,與會專家們首先直面青少年心理問題成因。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名譽理事長楊東平認爲:“受‘出人頭地,做人上人’的傳統教育價值觀影響,長期以來,我們關注的是教育能夠變現的、轉化爲利益的部分。在這一過程當中,學生作爲人的獨特性被逐漸模糊了,表現爲片面追求升學率,將考上好學校視爲人生的唯一出路,中小學生主要的目標就是考試、備考,其他的人格發展,如自我探索、合作能力、創造性等被漠視了。”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蘇彥捷認爲,在應試教育下,孩子的時間被安排得滿滿的,他們的生活中沒有“留白”,甚至沒有發呆的時間,這不利於孩子們的身心發展。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北京心理衛生協會名譽理事長楊鳳池表示,青少年常見的心理困擾主要有,學習動機不足、學習興趣不強的學習困擾;青春期少男少女交往中的情感困擾;師生、親子、同學中的人際關係困擾。“如果處理不好這些困擾,可能導致青少年心理危機”。
雲南省昆明市醜小鴨中學校長詹大年也表示了同感,他通過對3000名學生的分析後發現,學習問題是果,關係問題是因。如果一個孩子學習出問題了,首先是親子關係出問題了,其次是師生關係、同伴關係出問題了。
一項調查顯示,教師、醫務工作者、行政幹部家庭的孩子容易抑鬱。這與“升學主義”和家長對孩子的高期望值關係密切。對此,詹大年認爲,其首要原因是家長角色缺失,當老師的父母把孩子看作學生,醫生父母放不下醫生的角色,身爲行政幹部的家長看孩子像看下屬。其次,這些父母是應試教育的獲利者,他們對孩子學習的理解往往停留在不斷地刷題上,但是,AI時代,兒童青少年追求的是個性與自由,與父母的需求不一樣,雙方容易產生矛盾。再次,處理親子關係時方法粗暴,這三類家長最善於和孩子講道理、講邏輯,而孩子最怕的恰恰是講道理、講邏輯,因爲,這樣的父母往往眼裡只有對手,沒有孩子。
楊鳳池進一步概括出當前青少年心理表現的新傾向:性格向外歸因居多,喜歡標新立異;情感上直接表達多於委婉表達;在自我意識方面,自我中心又自我力量不足,存在着內在矛盾;在人際關係上,認爲非好即壞,人我邊界感不清。他認爲,這些新傾向表現出的學生生理髮展在前,心理髮展滯後;智力發展在前,情商滯後,這是當前青少年出現心理危機的重要原因。
如何培養孩子快樂的性格
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安全問題已經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2023年4月,教育部等17部門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將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西安市東城第二學校校長、上海建平中學原校長馮恩洪在論壇上直言,教育應啓迪、喚醒學生,與其給學生提供一模一樣的教育,不如給他們提供能力相當的教育。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目標,學校要研究差異、適應差異。他基於學生的情感,提出“三分課堂”,即學生分組學習、教師分層教學、發展分類管理。
在馮恩洪看來,合作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靠後天的教育和培養習得。不少於3個人,不超過6個人的學生共同體,是這種能力養成的最佳平臺。西安市東城第二學校建校兩年半開辦了100個學生社團,開出70門校本課程,落實因材施教。“這些社團和校本課程涉及的內容都與高考、中考沒關係,但是,和人的發展有關係。教育的當下目標是幫助學生升入高一級優秀學校,終極目的是幫助學生獲得社會職業,並享受職業成就。”馮恩洪說,“在合格方面要縮短教育差距,而在合格基礎上發展每個孩子的興趣愛好、特長要拉大差距,教育要善於利用差距。當每個孩子在自己喜歡的方面獲得了深造的機會,得到發展的平臺,他能不高興嗎?”
新教育研究院院長、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李鎮西也認爲,教育的價值就是人的價值,體現個體獨有的屬性,不要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學生,而是讓每個孩子成爲最好的自己。因此,“教育要有兒童眼光,有兒童立場。用兒童的耳朵去傾聽、眼睛去觀察、大腦去思考、興趣去探尋、情感去熱愛。”
楊鳳池指出,要從幾個維度來衡量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一是主客觀一致;二是情緒愉快穩定;三是意志堅強果斷;四是性格平衡協調;五是人際關係和諧。
李鎮西進一步說,人際關係和諧尤爲重要。從教育學的角度看,好的關係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心理安全的條件甚至保證。民主、平等、和諧、寬容,孩子與家長、老師、同學關係越好,心理問題越少。詹大年也表示,教育的本質目的是構建關係,幸福感是由人際關係的質量決定的,最好的關係首先是能讓孩子獲得安全感。
蘇彥捷認爲,在生命歷程中,每個發展階段都有各自的任務、規律和特點。在各個階段,如果父母、老師與孩子的關係出現了問題,需要強勢的一方作出改變。在培養孩子的時候,不只是孩子需要父母、老師幫助,而是要一起成長。成長共同體需要相互瞭解、理解、按照規律行動。
蘇彥捷分享了關注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方法:第一,注重孩子的運動,有氧運動可以釋放快樂的化學物質,調節情緒,提高免疫力;第二,讓孩子睡好,好的睡眠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還能調整情緒;第三,幫助孩子學會處理關係,形成良好關係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第四,建構一個全面的心理髮展系統。比如,換位思考、自尊、自我效能感、樂觀、目標明確、自律自控、環境等。家長的情緒、情感支持和權威教養,好的同伴關係和學校的課程設計、物理環境,這些有利於構建心理免疫系統,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談到成人如何幫助孩子解決常見的心理困擾,楊鳳池說:“第一是傾聽,家長、老師先聽聽孩子是怎麼想的?他要幹什麼?他的苦惱在哪裡?第二纔是干預。”詹大年也強調,家長、老師不僅是孩子的陪伴者、幫助者、觀察者、設計者,更應該是他們的守護者。
重塑教育價值觀,提倡“幸福教育”
楊東平認爲,在AI時代和學齡人口減少的新環境中,單純追求升學率已無法適應當下社會生活對人的多樣化需求,教育需要在國家層面有一些變革。首先,正確處理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關係,教育不是爲了培養人上人,而是培養人中人。他提出:“職業教育的地位應與普通教育等量齊觀。破除‘以爲升學做準備的普通教育爲正統,而以爲就業做準備的職業教育爲偏系’的傳統觀念。”這種改變需要很多配套支持,最主要的是勞動就業制度和薪酬制度。
他認爲,應提倡“幸福教育”,以人爲本、以兒童青少年爲中心,保障他們的休息、娛樂和睡眠的時間。改變教育制度,實行靈活的小型化和多樣化的學校制度,更大程度地實現學習自由、教學自由,取消升學競爭、學業競爭,抓住AI時代提供的教育機遇。互聯網提供了無限的學習資源,學習能力強、具備一方面特質和潛力的學生,可以考慮主動退出高考賽道,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社會也要爲他們提供機會,使孩子們有新的職業方向。
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席酉民表示,AI時代,社會對人類的想象力、創造性、融合能力的要求日益凸顯,人機融合成爲常態。創業精神的教育應該下沉到幼兒園和小學。在他看來,未來的教育是跨越校園和國界的,技術驅動,人機共生,全民教育。
他強調,基礎教育的理念必須改變,從知識導向轉向全人導向,通過學知識幫助學生學會做人,讓學生了解自己、同學、家庭,處理好個人與社羣、社會的關係,從小強化培養學生的數字素養、重視人機結合、創業精神,明確自己的責任。“隨着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迅猛發展,唯有重建教育價值觀,相信學生有潛能,尊重差異,尊重學生,讓學生快樂學習、快樂成長,纔是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治本之策。”席酉民說。
談到如何激發青少年快樂學習,席酉民表示,要平衡好幾個關係:第一,平衡好升學與興趣的關係,從重視應試到重視人的全面發展,讓學生快樂、有興趣、有責任地學習。第二,平衡好浮躁與理想的關係。第三,平衡好目的和動機的關係,考試是手段,不是目的。第四,平衡好動機和動力的關係,好的教育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和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