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雙通道】深港遊客紛至沓來,江門熱情款待!

深中通道正式開通滿半月

灣區城市旅遊格局

出現洗牌和重塑

這半個月來,通過中開高速直接連通深中通道的江門,得益於獨具魅力的僑文化,吸引了衆多深圳和香港遊客。旅遊資源豐富的江門正在成爲深圳與香港的“後花園”。自深中通道開通以來,大量深港牌照私家車、旅遊大巴,涌入了江門的景區景點。

赤坎華僑古鎮遊客如織。

交通時間縮短

遊客數量大增

7月16日,在梁啓超故居紀念館停車場,記者發現有不少深圳香港牌照私家車停放。梁啓超故居紀念館館長鄧健冰告訴記者:“明顯感覺到來自香港、深圳、中山的遊客多了起來,環比增長15%~20%。”

梁啓超故居紀念館吸引衆多遊客參觀。李銀換 攝

“1個多小時就到了,非常方便。”深圳遊客張先生以前也曾來過江門旅遊,但當時交通時間需近4個小時。張先生表示,江門作爲中國僑都,文化底蘊深厚,有很多值得遊玩的地方。

位於江門五邑華僑廣場內的中國僑都華僑華人博物館(下稱“僑博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館內收藏華僑實物4萬多件(套),華僑文物之多、內容之豐富、價值之高位居全國同類博物館前列。自去年初正式對外開放以來,僑博館人氣居高不下。這半月來,該館已接待超過30個來自深圳地區的旅遊團,接待數量是深中通道通車前的幾倍。

深中通道開通以來,江門市博物館吸引了不少深圳旅遊團。李銀換 攝

僑博館的展陳設計獲得不少深港遊客的肯定,香港遊客王曉梅就是其中之一。7月13日,王曉梅和丈夫在深圳乘坐旅行社的大巴,穿越深中通道抵達江門,遊玩僑博館、長堤歷史文化街區等景點。她表示,孩子的爺爺是歸國華僑,這次她特意帶孩子來參觀僑博館,她希望孩子從小就能瞭解先輩的事蹟,激發孩子的愛國之心。

粵B大巴停靠在江門長堤歷史文化街區中。

持續推動江門文旅產業

高質量發展

鶴山古勞民宿負責人龍成關告訴記者,7月上半月,該民宿入住的香港、深圳遊客明顯多了起來,他們都是經深中通道過來江門旅遊的,“深中通道對江門文旅的帶動作用非常明顯”。

“古勞水鄉風景優美,美食豐富,民風淳樸,特別適合一家人遊玩,真的有來了就不想走的感覺!”今年30多歲的賀女士說,江門這座城市充滿了歷史厚重感,生活節奏也很慢,對於常年生活在快節奏的都市人來說旅遊體驗很好。

深圳市民賀春華和丈夫帶着兒子自駕到江門,第一站打卡了啓明裡,特意找到了電視劇中的同款飯店體驗,然後就帶着孩子一路直奔古勞水鄉。“在這裡,我能找到自己童年的記憶,也能讓孩子多親近大自然,有利於他的健康成長。”臨走時,她還買了葵扇做紀念。

深中通道開通後,深圳、香港與江門的時空距離進一步拉近,文旅資源豐富的江門成爲衆多深圳、香港遊客的理想旅遊目的地。江門擁有深厚的僑鄉文化和秀美的自然風光,而深圳是創新之都,擁有成熟的文化娛樂產業。“有了深中通道,江門將以更加主動的姿態、投入更大的精力、落實更加有力的舉措,積極承接深圳資本、技術、管理經驗等要素資源溢出,以市場化手段推動江門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江門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景區和酒店推出優惠攬客

自駕遊火熱,

跟團遊同樣受歡迎。

深中通道通車當天,深圳國旅新景界旅行社推出的“躍江跨海·深中通道萬人同遊”活動同步啓動,目前已組織數百名深圳遊客到江門。

深圳國旅新景界旅行社組織的旅遊團來到江門開啓兩天一夜的旅行。圖源江門日報

“太震撼了,這是一個超值的旅行體驗,既可以親歷超級工程帶來的視覺震撼,又能體驗到濃濃的田園風光。”恰逢週末,深圳遊客戶紅林就和妻子帶着小朋友參團來到江門,開啓兩天一夜的旅程。他們遊覽了僑博館、小鳥天堂、梁啓超故居紀念館、古兜溫泉旅遊度假區、宋元崖門海戰文化旅遊區等。

記者從該旅行社獲悉,得益於深中通道的開通,遊客出遊意願大大提升。“新會古兜溫泉、台山康橋溫泉、開平碉樓與村落、赤坎華僑古鎮等江門景點,都很受深圳市民歡迎。”深圳新景界創景國際旅行社總經理助理黃楚平介紹,作爲資深旅遊從業人員,在他看來,以前從深圳到西岸城市需繞行虎門大橋或南沙大橋,路程較遠加上時常堵車,讓旅客望而卻步。深中通道開通後,深圳到江門更便捷了,遊客出遊意願大大提升,發團數量也有所增加。

深圳、香港遊客到江門尋求“田園生活”的同時,江門不少景區也推出福利。從7月中旬起,赤坎華僑古鎮將推出融非遺、華僑文化、綜藝IP於一體的八大主題演藝活動,每天有超過50場的特色演出,更有華僑文化節、金墟市集等獨具特色的華僑主題體驗內容。7月31日前,深圳、香港市民來到江門,可享受那琴半島推出的半價特惠票。

7月17日,遊客在開平自力村內參觀碉樓。陳驥旻 攝

遊客跨海而來,江門深情款待。目前,遊客出示深圳身份證、居住證,或持深中通道ETC消費憑證、深江空港快線(深圳機場往江門方向),憑證均可享受“慶深中通道開通 酒店住宿景區優惠”,活動有效期至2024年8月31日。

編輯 | 蓬江發佈編輯部

來源 | 廣州日報(文/圖 全媒體記者/于濤 黃文生)、江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