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號公司開放智能工廠,每36秒下線一臺電動兩輪車|最前線

作者|習翔宇

編輯|邱曉芬

4月中旬,常州飄着小雨。九號公司工廠門口,工廠負責人指着一旁蓋到第五層樓的新工廠說,今年電動兩輪車產能有望達到350-400萬臺——擴產將近一倍。

目前,九號公司在常州擁有三座工廠。其中,電動兩輪車工廠年產能可達到250萬臺。新一期工廠正在修建,預計今年底投產。

工廠內部,一層樓有十多條流水線。一部車架在流水線這頭上線,經過一百多米距離和上百名員工。下線時,已經變成一臺組裝成型的電動車。流水線上標註有幾個關鍵崗位,涉及扭緊車把等關鍵操作。

工人使用定扭螺絲刀將螺絲擰緊。帶領講解的工廠負責人提醒,生產線下方,工人腳邊有一枚綠燈。只有產線PLC控制系統識別到力矩達標,綠燈亮起,加工件纔會傳送到下一個工位。通過機械化的防呆程序,防止加工失誤。

工廠內部 圖源:公司提供

與傳統生產模式相比,還有MES整車製造全流程監控系統可對每一個關鍵零部件進行編碼溯源,確保每個零部件都能被正確組裝。此外,九號公司還投入近3000萬元爲電動車工廠引入自動化設備。在倉庫管理及物流運輸等方面,工廠分別引入WMS倉庫管理系統和TMS物料管理系統,前者可對所有零部件及組裝完畢的整車進行編碼入庫,方便快速調貨,後者則通過智能派單、發貨預約等功能,極大提高了物流運輸效率。

轟鳴不息的流水線旁,工廠負責人說,目前工廠產量達到了去年9月最旺季的水平,同比翻倍。幾名媒體記者圍住他問,預計今年銷量有多少?負責人笑了笑說,他只知道工廠產能已經達到峰值。

不只是產銷量提升,九號公司的產品均價還在小幅增長。2023年,九號電動車的均價達2876元,在主要的幾家電動兩輪車品牌中最高。同時,研發也沒落下。在閉幕不久的英偉達GTC大會上,九號還展示了雙方合作開發的自主移動機器人Nova Carter AMR。

這些好事怎麼會發生在同一家公司身上?

在品牌開放日上,九號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高祿峰詳細解答了媒體問題。他提到,爲了推出首款電動車產品,公司準備了兩年時間,用“真智能”來改進用戶體驗。比如參考特斯拉,爲電動車做了無鑰匙解鎖功能;還爲4000元級別的電動車,加上了上萬元高端摩托纔會用到的TCS牽引力控制系統。

這些智能化功能最終轉化成銷量。九號公司董事會秘書徐鵬舉了個例子,他觀察到一些外賣員也在騎九號電動車。外賣員本來是價格敏感人羣,但九號電動車有自動解鎖功能,方便外賣員雙手拿東西時解鎖,“多跑幾單會省出一單的時間。”

電動兩輪車生產線 圖源:公司提供

從平衡車到全地形車,產品形態相差巨大,但內裡有統一的產品邏輯。高祿峰講述了公司定位,九號是智慧移動能力公司,聚焦在中短途交通和服務機器人領域。他舉例說,40%的汽車出行需求都在五公里內。長期來看,九號公司的產品是要取代這部分汽車的功能。

支撐多品類產品,依靠的是供應鏈優勢。工廠負責人提到,電動車一部分零件的生產廠商就在幾十公里內。基於供應鏈優勢,九號公司爲共享電動滑板加上了單目視覺傳感器,成本上升“非常少”,同時做到識別車道線併發出提醒,從而在海外市場拿下更多訂單。

還有與英偉達合作開發的自主移動機器人Nova Carter AMR。高祿峰表示,機器人創業公司一年可能生產5000臺產品,而九號公司的移動底盤對應的是500萬臺級別的供應鏈,“(機器人創業公司)是沒有辦法競爭的。”

九號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高祿峰接受媒體採訪 圖源:公司提供

於是,延伸出九號公司的產品方法論:找到成熟賽道里的邊緣創新機會,從邊緣打入中央,用技術創新改進用戶體驗。

在這一方法論的指引下,九號公司從平衡車起步,相繼推出了電動滑板車、電動兩輪車、全地形車、商用配送機器人、智能割草機等產品。並且,這些產品都取得了良好的銷量——平衡車累計出貨量達400萬臺、電動滑板車累計出貨量達1200萬臺。2023年,電動兩輪車銷量147萬臺,單項營收達42.3億元,同比增長74.9%。

以下是高祿峰與36氪等媒體的採訪記錄,經過摘編。

媒體:九號與英偉達的合作有哪些最新進展,未來是否會探索一些新的合作方向?

高祿峰:英偉達我們是合作很久,最早的時候使用Segway的RMP體系(機器人移動平臺)。後來英偉達要發展自己的機器人戰略,最近在發佈會上擺了N個機器人,有軟硬件、芯片,芯片和硬件結合的部分。我們的競爭優勢在於是在全球範圍內提供機器人平臺運動能力。根本原因是這樣的,比如像一些機器人創業公司,一年搞5000臺產品就不錯了,所以底盤可能是5000臺的供應鏈。但是我這邊一個底盤對應的是500萬臺級別的供應鏈,可能我是它的1000倍。這樣一個對照關係的時候,你是沒有辦法競爭的。出發的時候我們的競爭格局和態勢就確定下來了,這是中臺邏輯給我們的巨大支持。

媒體:我們又有全地形車,又有機器人,跨度很大。對於九號來說,中臺化做了哪些努力?

高祿峰:整個行業裡邊,有一個巨大的趨勢就是智能化趨勢。無論是相對大的車輛,還是我們小型化的車輛,你會發現智能化的趨勢在快速的崛起。

我們分析整個載人和載物這件事情,從最終局的角度來講,其實越來越趨近。原來很多車輛的人工幾乎100%參與駕駛。但今天,你會發現整個汽車工業,包括其他行業在(推進)解除人工參與。

這個趨勢幾乎是不可逆的。我們從小型的短途交通工具,也在做更加智能化的駕駛,讓駕駛變得更加容易。舉個例子,特斯拉沒出來之前,我們開的那些燃油車,上車之前先用鑰匙解鎖,上車之後按啓動鍵、掛擋再走,下車的時候要把電源切掉,又是鎖車。但是特斯拉崇尚的是遠程,只要一接近就解鎖,上車之後掛上擋就走,下車之後什麼都不用管。那種無感的,用了之後就退不回來的應用體驗變成了主流趨勢。

這是爲什麼在兩輪電動行業裡,我們首先做了RideyGo!即停即走系統、Ninebot Airlock 感應解鎖技術,其實跟特斯拉體驗是類似的,無鑰匙就能解鎖。坐上去座椅下邊的壓力傳感器告訴車輛有人坐,好處是有小朋友亂擰油門也不會竄車。下車的時候也是,轉身就可以走,自動幫你鎖車。

類似這樣一些智能化的體驗,在所有類型的交通工具上都會發生。我們很多品類的產品,其實都在共用。割草機器人、滑板車,很多中臺雲端數據都在用一套體系和一個團隊在做,它們有很多共同的技術都在融合。無論是全地形車(這種)大的車輛,還是小的車輛,很多組件模塊也都是類似的。這是我們做一個產業最大的競爭優勢。

媒體:“九號暫時不會做長腿的人形機器人,而是聚焦在輪式移動的機器人”,可以再解釋一下這句話嗎?

高祿峰:我們經常講機器人,但是最近幾年機器人行業發展中,真正成功的機器人其實長得都不像人,比如掃地機器人、配送類的機器人。我們都知道開的所有車輛,騎的所有東西都是輪子,因爲它的快捷程度是更高的、所有東西都非常成熟。

從這個維度上來講,如果未來某天像終結者那樣的機器人,它有兩隻手、一個腦袋。我們所設想的它的移動能力一定是輪子,因爲快,而且效率高、能耗低。輪子換成腿,腿所有的電機能耗其實最高。機器人行業的發展,我認爲兩輪式、帶自平衡的,有可能是中間的發展階段。

媒體:商用配送機器人這個產品和業務在公司內部處於什麼樣的地位?您怎麼看待這個賽道?

高祿峰:商用機器人業務,策略非常清楚。九號公司從創立開始,與機器人有非常深的淵源,大家都是有機器人的夢想。同時,(九號)也是一個非常注重商業化的公司,我們是嚴格以市場爲導向和場景成熟爲引導的理性決策。比如說割草機器人,2021年9月份發佈之後,一路需求旺盛,基本上都是賣斷貨,我們就調動資源按照市場需求去鋪。酒店的配送,這個商業模型很好,但他的週期相對長。我們叫做“堅持長期投入、戰略投入”,不會拔苗助長。

我最近幾年最大的感受是機器人市場有個特點,場景成熟爲引導,這個市場纔會高速發展。比如掃地機器人行業,第一波叫無序的非線路規劃,它的效率是規劃式1/5。當規劃式的機器人出現之後,整個行業的市場容量擴展了10倍。所以場景成熟,整個市場(纔會)高速成長。在不成熟之前,再使勁(也)事倍功半,它是要順勢而爲的。

同樣的,我們認爲在配送機器人,我們一直持續投入,等待市場高速發展的那一天。

媒體:九號公司是中國的高端製造企業出海的新樣板,想請您談一下中國製造近幾年的變化?

高祿峰:我曾經有過這樣一個講法,(九號)這家公司趕上幾波很有意思的熱點,最開始的熱點叫智能硬件,後來又變成新制造,包括跨境和出海企業等等各種熱點。

我意識到一個問題,當AI和智能的硬件時代來了之後,其實(中國)競爭優勢是其他任何國家沒有辦法比擬的。它的根本原因是因爲中國背靠供應鏈體系和相關人才的匹配。如果你的供應鏈不依託於大的基地,特別是像中國和其他的幾個周邊的國家,很難形成優勢。

比如說我們現在做的全地形車的業務,重大行業趨勢已經非常清楚的擺在那裡: 第一個,新能源化; 第二個,智能化。這兩個新的趨勢,它的供應鏈全在中國。 今天我們看到的造車新勢力,體現出來都是綜合能力,智能化和新能源整個體系競爭的優勢。 基於中國因素的智能化、新能源,幫助中國製造能夠更好應對國際化競爭。這件事在九號公司身上將會有更大的體現。

最近出現的跨境電商、出海這件事情,根本是因爲一堆中國企業從原來的代工和較低附加值製造,轉化成具有品牌價值和附加值的製造能力,所以出現了一些新品牌。九號也是其中之一。

如果你也是先進製造從業者,歡迎與作者交流、分享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