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戰爭》作者:中國晶片產能5年翻倍 成熟製程將嚴重過剩

中國半導體業者靠着官方補貼不斷擴大資本支出,大量成熟製程晶片陸續涌入市場,低階晶片市場將因中國大量生產而出現供過於求問題。(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晶片戰爭》(Chip War)作者、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教授米勒(Chris Miller)在英國《金融時報》上發文表示,中國半導體業者靠着官方補貼不斷擴大資本支出,大量晶片正陸續涌入市場,預計晶片產能將5年內擴大一倍。此外,未來晶片市場將因中國成熟製程晶片大量生產而出現供過於求問題,西方國家應針對中國成熟製程晶片傾銷思考因應對策。

據《芯智訊》報導,米勒指出,中國領先的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SMIC)CEO日前在財報電話會議中表示,該公司生產的半導體類型將可能有「全球供應過剩」問題,但同時又宣佈將增加75億美元的資本支出。

米勒認爲,儘管製造商存在供給過剩的擔憂,但卻又在政策慷慨的補貼下繼續提高產能,這樣做法已經違反商業邏輯。根據一家顧問公司指出,未來3年,中國晶片產能將成長60%,且可能會在未來5年內翻倍。

報導引述米勒的分析稱,由於西方限制了先進晶片製造設備的對中國的出口,使得中國廠商無法生產最先進的晶片,因此目前更多的還是在生產用於汽車、家庭用品和消費設備的低階基礎的晶片處理器。

米勒指出,這也難怪各國貿易政策官員對中國可能傾銷某些類型的晶片感到緊張。臺積電CEO魏哲家日前也提出對低階晶片產能過剩的擔憂,其他晶片製造商高階主管私下也認同。甚至最悲觀的分析師將晶片市場可能遇到的狀況與中國對太陽能廠商的投資相提並論,擔心中國晶片製造投資將壓低價格並壓縮西方公司利潤。

此外,由於成熟晶片有許多種類型,且由不同工廠製造,也採用不同材料生產,米勒表示,目前尚不清楚哪些種類產品可能出現產能過剩,也無法確定中國廠商是否會在每個領域都能搶佔市場。

米勒指出,當前美國、歐洲和日本政府都在討論中國晶片產能過剩的潛在應對措施。然而雖然關稅是應對傾銷常使用的工具,但西方並未直接進口大量中國晶片,這些晶片通常嵌入許多成品設備當中,且成熟晶片通常只佔產品成本一小部分。有些公司甚至不知道其零件來源。

鑑於關稅管理的複雜性,米勒指出,當前官員們正在尋找替代方案,一種方法是補貼廠商使用非中國製造的晶片,第二種選擇是限制特定中國公司的市場準入,像是限制中芯國際產品等。最後,中國晶片可能會被禁止用在關鍵設施上,從醫療設備到電動車,任何東西都可能被視爲關鍵基礎設施。

而隨着各國政府加強對中國潛在產能過剩的調查,其他國家的公司也將意識到,他們也可能被要求解釋依賴中國廉價晶片對安全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