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張對立持續 美中關係仍脆弱 老將王毅續掌外長
中國每年全國人大政協兩會外長記者會都是重頭戲,舉凡記者會時長、答題數、用詞軟硬等,都會被各界檢視對照,也是判斷北京外交走向的重要依循。此外也須關注兩會期間是否新增或修訂涉外法律,強化反外國制裁或反外力干涉等相關法制,以因應北京如今面臨更嚴峻複雜的外部環境。
從中國外交人事看,去年中國外長秦剛與防長李尚福雙雙失蹤並被拔官,中央外辦主任王毅回鍋兼任外長、謝鋒接任駐美大使,防長則於今年初由非中央軍委委員的海軍前司令員董軍出任;中共中聯部長劉建超逐步承擔更重要的外事活動,涉外團隊陸續補齊,但27日人大常委會未發佈新外長,仍由老將王毅擔綱。
北京外交工作最重要的無疑仍是對美關係。去年11月舊金山拜習會後,雙方迄今已啓動國防部工作會晤、金融工作組、禁毒工作組、農業聯委會等機制,以求落實舊金山願景,王毅與美方高層也已在曼谷、慕尼黑完成戰略對話與會談。
不過美中雙方仍有扞格,高度競爭甚至對抗的格局也沒有改變,尤其臺灣大選後,諾魯轉投北京,中共當局動員建交國重申一中原則與聯大2758號決議,美國在臺協會主席羅森柏格則強調,2758號決議沒有決定臺灣地位,也沒有排除任何國家與臺灣建立外交關係。美國國務院更發聲明「鼓勵所有國家擴大與臺灣的往來」。
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張登及認爲,王毅與蘇利文能夠談這麼久,表示很多議題細節都談到了,且美方會後仍呼籲元首通話,表示雙邊關係還算穩定。但他提醒,現在是因爲雙方有實務上的需求,但結構性的緊張仍使雙方關係相當脆弱,容易被突發事件破壞;若美國大選前能維持目前的頻繁接觸,避免在南海等地發生意外,就已很不容易。
總體來看,今年中國兩會後的外交動向,美中關係與涉臺議題仍是重心;此外北京也將強化對歐盟關係並繼續擴大在第三世界國家影響力,積極推動所謂的多邊主義和世界多極化,對抗貿易保護主義,防止經濟脫鉤或去風險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