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人才仍存缺口 如何培養跨學科複合型人才?
金融機構加速數字化轉型升級,金融科技企業不斷顛覆創新,均亟需大量金融科技複合型人才。10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高金)發佈的《全週期金融科技人才認證培育體系標準白皮書2024》(以下稱白皮書)顯示,受訪企業普遍存在金融科技人才缺口,招聘數量最多的崗位分別是系統開發與測試類、安全與運維類和產品(算法、模型)設計類;最緊缺的專業技能分別是人工智能、大數據和雲計算,分別佔比66.4%、66.0%和53.7%。此外,近年來火爆的大模型也佔據一定比例(29.7%)。
這份基於1052份招聘方問卷和1046份求職方問卷的調研結果,多維度分析了國內金融科技人才供需情況。在調研中,71%的受訪者認爲金融科技行業的人才需求呈上升趨勢,其中,員工500人以上的企業,金融科技人才缺口明顯高於員工規模500人以下的企業,亟需招聘更多複合型金融科技人才。
從人才“供給側”來看,白皮書指出,排名前列的國內高校大多開設了金融科技碩士項目,從課程畫像來看,學位項目高頻出現“數據”“機器學習”“python”“編程”等,集中在理論與技術學習上。
“受訪企業最關注求職者的相關工作經驗(佔比84.2%)。”高金副院長李峰表示,“而這恰恰是院校畢業生的短板。”在他看來,複合能力需要經歷長週期的培養,學生在本科階段學習數學、計算機等專業打好硬核基礎,在研究生階段再學習金融,同時對真實金融場景的理解越早越好,這是院校彌補短板的關鍵所在。
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國家一級教授、全國金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曉求指出,相對於傳統金融,由於市場化和技術革命,當前金融的形態、風險形成、監管理念和準則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大學必須研究重大的基礎理論,高校的金融教育體系也需要緊跟時代需求,以高水平的研究帶動高水平的人才培養。
在此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學主辦,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高金)承辦了全國首屆高校數字金融案例大賽。大賽以數字金融爲核心主題,圍繞“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促進跨境支付便利”和“數字金融賦能養老金融發展”四大研究方向展開,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逾百所高校共250支隊伍報名參賽,通過初賽選拔,共有17所高校的21支隊伍脫穎而出晉級決賽。最終,來自香港大學和同濟大學的“‘趙錢孫李’——數字金融助力財富管理,守護養老未來”榮獲一等獎。
此次大賽旨在通過剖析數字金融發展過程中機構數字化轉型與企業技術創新的背後邏輯,引導青年學子關注數字金融發展,爲全國高校青年學子提供一流的金融科技創新展示平臺與載體,培養新時代跨學科的複合型人才。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蔣興浩表示,這次大賽可以引導更多青年學子關注我國數字金融發展,希望以賽促學,推動廣大青年學子爲新時代金融事業注入蓬勃活力,併成爲國家經濟金融發展的生力軍;同時希望大賽深化協作,推動高校之間和學校與政府、企業之間的密切合作,促進產學研共建和繁榮,合力推動數字金融高質量發展。
上海市政府今年9月份印發的《上海高質量推進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建設行動方案》,明確要求打造上海金融科技人才高地。中共上海市委金融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葛平表示,希望本次大賽能夠助力挖掘和發現高素質的複合型人才和有潛力的金融科技項目,推進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
“希望總結和覆盤數字金融案例大賽,爲下一步數字金融人才培養提供更多樣本和經驗。”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首任理事長屠光紹表示,“期待有關各方爲數字金融人才的培養提供更好的生態,除政府和高校,還需要金融機構和實體企業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