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兵推建議與美簽貨幣互換協定 央行:2原因無必要性

中央銀行8日發佈聲明,強調臺灣外匯充裕,加上央行取得美元流動性機制完備,國內美元流動性無虞,目前沒有與其他國家央行簽署貨幣互換機制(Swap)的必要性。路透

面對未來海峽危機,金融研訓院與華府智庫金融兵推,建議臺灣與美國簽署貨幣互換協定。中央銀行8日發佈聲明,強調臺灣外匯存底充裕,加上央行取得美元流動性機制完備,國內美元流動性無虞,目前沒有與其他國家央行簽署貨幣互換機制(Swap)的必要性。

央行官員迴應,希望化解外界疑慮;金融業界解讀,新臺幣並非國際主要貨幣,臺灣也並非國際主要市場,央行面對現況,已經做了許多準備,包括這也是爲什麼臺灣位居第五大外匯存底國的原因。

央行今日下午解釋兩大原因。第一,貨幣互換機制主要是美國聯準會(Fed)與外國央行簽署,以滿足渠等國內市場對美元流動性需求,但過去歷史經驗上,僅有5個國家央行與Fed簽署常設性Swap,包括歐洲、日本、英國、加拿大及瑞士,均具有兩大特性,1.與美國關係密切,2.該國貨幣爲主要國際準備貨幣。

雖然Fed亦曾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與另外9家外國央行簽署暫時性Swap,以紓緩當時渠等國內美元流動性短缺,惟此種暫時性Swap均已到期。

央行指出,據Fed統計至2024年10月2日公佈資料顯示,僅有歐洲央行與日本央行動用Fed常設性Swap機制,且金額甚小,兩者合計餘額小於2億美元。

第二,央行取得美元流動性機制完備,且國內美元流動性無虞。

央行指出,Fed另設有「外國及國際貨幣當局債券附買回交易」(FIMA Repo Facility)常設性機制,外國央行運用該機制得以持有之美國公債爲抵押品,向Fed借入美元;由於我國外匯存底以持有高度流動性的資產(如美國公債)爲主,央行可透過該機制取得美元流動性。

長久以來,央行亦藉由債券附買回融資機制(Repo),以美國公債等爲抵押品,向國際金融組織或多家全球主要金融機構借入美元。

此外,央行外幣資產透過新臺幣與美元之互換操作(FX Swap),提供國內金融機構充足之美元流動性,以維持外匯市場運作順暢,目前與國內金融機構承作餘額約800億美元。

因此,由於臺灣外匯存底充裕,加以央行取得美元流動性機制完備,國內美元流動性無虞,爰目前無需與他國央行簽署貨幣互換機制(Swap)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