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汛期北京首設水利測雨雷達

首次架設測雨雷達、在重要山洪溝道加密佈設雨量站及水位流量監測設施、優化水文站網布局……昨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市水務部門獲悉,今年汛前,永定河北京段建成全國最先進的雨水情監測預報體系,對“雲中雨、落地雨、河中水”佈設了三道防線,實現對重點河道、溝道監測的全覆蓋,爲洪水防禦和應急避險提供更精準有效的技術支撐。

首次架設測雨雷達

在盧溝橋分洪樞紐,永定河水緩緩流淌。岸邊一座高達45米的鐵塔沖天而起,最頂端隱約可見一臺四方結構的設備以40秒每圈的速度轉動着,“這是今年在北京第一次架設的水利測雨雷達,它會24小時持續掃描半徑45公里範圍內、垂直高度2公里內的液態水,而這一高度也是最容易形成降雨的高度。”北京市水文總站副主任杜龍剛介紹,與盧溝橋分洪樞紐相對的,在永定河流域的白草畔和東大坨的山頂,也架設了兩部水利測雨雷達,並進行組網應用,實現了對永定河流域北京段以及北京主城區“雲中雨”的超精細網格化監測。

“雷達與氣象衛星的數據相互補充,從而構建了雨水情監測預報的第一道防線。特別是水利測雨雷達能實現臨近3小時的高精度降雨量預測,預測到的數據可接入洪水預報模型,提前對洪水災害進行風險預警,爲後續防汛準備爭取2至3小時寶貴的時間。”杜龍剛說。

雨量站增加到1913處

第一道防線中對“雲中雨”的有效監測已經爲後續防汛“搶”出2至3小時寶貴時間,在第二道防線中,重點落在了對“落地雨”的監測上面。“我們通過佈設地面雨量監測站,來精準監測‘落地雨’。”市水文總站副主任王亞娟介紹說,去年“23·7”特大暴雨洪澇災害之後,水務部門通過加密站點建設並共享整個氣象局、規自委等部門數據,永定河北京段雨量站增加至1913處,其中官廳山峽段區域從原來的29站增加至256站,實現10平方公里及以上流域、山洪災害高風險區、行政村全覆蓋。

“通過高密度雨量站網的建設,站網密度增加至6.7平方公里每站,這樣可以精準地掌握山峽區域面平均雨量和暴雨中心,同時還能對測雨雷達的監測雨量進行驗證。”王亞娟說,下一步,山峽區還規劃了384個雨量站,整個站網將達到640個,站網密度達到2.5平方公里每站。

此外,水務部門對全市245處雨量站進行加固,增設北斗通訊雙信道。

雙信道通訊應對極端情況

最後一道防線就要依託水文站,通過測量水位、流速、流量等重要水文信息,來監測“河中水”,並根據洪水發生可能性發布洪水預警,爲防汛指揮決策、保障下游防洪安全和人員及時轉移避險等提供重要支撐。“我們通過優化水文站網布局,構成‘洪水演進’監測預報防線。”王亞娟說。今年永定河官廳山峽區間水文站的監測密度和通訊水平都有了明顯提升。

“官廳山峽段之前有25個水文站,今年增加了8個站,實現了大中小水庫出入庫,還有重要的山洪溝道全覆蓋。尤其在三家店到盧溝橋區間的5條支溝都按照‘站得住、衝不倒’的防洪標準建設了水文站,這樣就不會再出現山洪溝道基礎設施被沖毀的情況。同時,各水文站現全部實現了‘4G+北斗’雙信道通訊,保障在斷網斷電等極端情況下水文數據能夠測得到、測得準、報得出,水文監測手段也更加豐富。”

在位於門頭溝區妙峰山鎮的隴駕莊水文站,北青報記者看到,水文站對防洪和測洪標準都進行了全方位的升級。“去年該水文站發生了自建站以來最大的洪水過程,水文站院內進水80釐米,站房被淹,水文監測設施被毀。重建中,水文站房被加固,水文監測方面增加了側掃雷達、移動雷達波等,通訊方面增加C波段衛星和超短波電臺。”王亞娟說。

據悉,“三道防線”相互銜接,互爲補充,構成一個完整的現代化監測預報體系。其多源數據最終都匯聚到北京市水旱災害防禦平臺,進行預報預警、流域防洪、山洪災害以及城區內澇等的預判、識別以及發佈、應對等。

文/本報記者解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