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的數據,不算太樂觀:老百姓好像真的不敢花錢了。

文 | 李川

五一假期結束了,文旅數據也陸續公佈了。

此前,我信心滿滿,猜測今年旅遊、消費數據,會大幅超過往年,成爲史上最熱的一次五一。

現在看,整體的數據是挺漂亮的。但距離我的心理預期,還是有不小的差距,遠沒到樂觀的時候。

尤其是,許多數據,整體看很高大上,很漂亮,但是真要掰開了想一想,可能就挺糾結,困惑得了。

舉2個例子。

第一個。

宏觀上,公佈的數據說:今年五一假期,國內出遊2.95億人次,比去年增長了7.6%,比2019年,則是增長了28.2%。

客觀地說,這個數據挺漂亮了。

我們家也貢獻了一點,算是這2.95億人次中的一份子。我們開高速回了老家,去了當地幾個小旅遊景點玩了一趟。整個五一,路費、住宿費、餐飲費,大約花了3000塊錢。

從我身邊看,絕大多數朋友五一都出門了。遠的到北京、甘肅、海南、日本、香港,近的是在城市郊區找個野地搭帳篷了。

所以,比2019年增長28.2%,是非常不錯的。最起碼說明一點,經過2020—2022這三年的壓抑,現在需求恢復過來了。

看到一個有趣的解釋。說現在旅遊如此火爆,那是因爲情況變了。

新生的90後、00後想通了,不買房了,不結婚了,不生娃了。

以前活在車貸、房貸、下一代“三貸”之中,要養娃,要還貸,壓力巨大,戰戰兢兢,一刻也不敢花錢。

現在好了,跳出三貸之外,除掉一點房租,可以吃海底撈,吃日料,換手機,自駕遊,買化妝品,聽演唱會,到泰國新馬泰旅遊。雖然每個月花得精光,但幸福指數卻大幅提高了。

主打的就是一個今朝有酒今朝醉。

第二個。

看另一個數據,我又有點疑惑。

也是權威公佈的數據:今年五一,國內遊客出遊總花費1668.9億元,比去年增長了12.7,比2019年增長了13.5。客單價是566元,比去年增長4.7,但是隻有2019年同期的88.5%。

這個數據有點繞得,我不太懂數據分析之類的,也不知道理解的對不對?這裡說說我的理解,供大家參考。

從這個數據中,我得出的判斷是:今年五一,旅遊的人更多了,總體花錢也比往年多了,但是每個人平均算下來,雖然比去年有點增長,但是還沒有恢復到2019年的9成。

更形象一點說:2019年,每個人旅遊花100塊,今年則是花了88塊。

這是爲啥?挺耐人琢磨的。

其中,可能有兩個原因

第一、旅遊的人多了,中低收入羣體也加入旅遊大軍了,他們花錢少,所以帶動平均數據下來了。

這很好理解。

原來100個有錢人人旅遊,每個人花10塊錢,那就是1000塊,人均10塊。

現在是200個人旅遊,其中100個有錢人還是花10塊,另外100個窮人人花5塊,總收入是1500塊,人均只有7.5塊了。

第二原因、大家都窮了,都不敢花錢了,消費降級了。

這是非常有可能的。最近一兩年,輿論熱議下面的問題:

想起來一件事,今年一季度的數據,說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2%。看得我五味雜陳。

從我的個體感受來說,最近一兩年,身邊一二十個人的樣本看,包括我自己,收入沒有增長。

如果要算上通貨膨脹、物價的情況,那其實還是在下降。

那爲什麼人均還在增長?可能是個別人、個別羣體的收入漲了不少,然後一平均下來,整體就增長了。

就像我和馬雲、雷軍站在一起,我收入減少了100塊,馬雲雷軍多賺了1萬塊,那平均下來,我三個人還是都漲了3千多嘛。

身在底層,只要收入有點風吹草動,那會立即在消費端顯現出來的。沒錢了 ,怎麼花?

還是拿我自己來說。

往年收入情況不錯,出門打車、住酒店還是捨得花錢的。但今年五一,我本來想去市區玩一下,住一晚。

結果一查酒店,平時賣400塊,現在翻了一倍到800塊,我就忍住了掏錢的衝動。其他買手機、衣服之類也是一樣。

放在以前,一個五一,我們一家可能要花到4000左右,今年只有3000出頭了。收入不樂觀,自然消費習慣也要變。

2022年徹底放開的時候,許多人(包括我),都認爲會迎來報復性的消費。

壓抑了3年的需求會集中爆發,因爲在一種強烈的補償心理之下,經濟消費會很快恢復,甚至超額增長。

但事實上,這種情況並沒有出現。或者更準確一點說,並沒有在所有領域裡出現。

最近兩年,就業市場、消費上的情況,多少有點低迷。也由此可見,那三年給社會、經濟帶來了多大的衝擊。

人類社會太複雜了,並不是靠理性、計劃就可以暢通無阻的。

許多事情,錯過就是錯過了,彌補不了。徹底放開已經一年半了,其實我們還是在恢復的軌道上,還沒有算是徹底復甦。

最後想說一點,看文旅方面的宏觀數據,總體都非常好看。不過,準確性可能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據我所知,現在有些地方統計文旅的數據,方法還比較粗糙,甚至在政績、考覈衝動下,存在誇大、虛報的情況。一般都要擠一擠,去掉點水分,結合其他行業的數據綜合判斷。

對未來的發展,我是堅定長期看好的。

但這是長期看好,對當下而言,我們可能還需要更多的耐心,更強有力的措施,更積極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