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20年現況篇/創新開發不足 傷競爭力
「只有2,300萬人口的臺灣市場,卻容納了30多家全方位銀行」,臺灣的銀行家數過多,看在星展集團策略長林鑫川眼裡,很競爭,監理機構也辛苦。
林鑫川曾經來臺擔任星展銀行(臺灣)總經理五年,他觀察,臺灣的銀行同質性很高,每一家銀行服務的都是同一批客層,雖然客人的選擇機會很多,但是銀行只能做價格競爭,導致臺灣的金融業毛利太低,再不然就是隻能做很多對提升銀行「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幫助有限的貸款業務。
銀行過度競爭,做爲主管機關的金管會也顯得辛苦,「要管理那麼多家性質相同的全方位銀行,勢必得把更多的時間、心力花在監管上,每一家要看得很細。」林鑫川說 。
反觀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則可將監管資源集中在幾家大銀行身上,「有更多心力可以做開發和創新的工作」 。
在臺灣這五年,林鑫川經歷顧立雄和黃天牧兩任金管會主委,他發現,這些年臺灣的金融環境其實有不少改變,這當中除了有業者自發性地想要改變,也有來自金管會的推動,好比金融機構對ESG的重視。
但他也感受到,在臺灣,很多金融改革光靠金管會一己之力不容易推動。好比,過去臺灣一直想成爲區域的財富管理中心。他提及,新加坡的做法是鼓勵高資產族羣在新加坡設立家族辦公室;若臺灣也想這麼做,需提出的配套措施,就包括稅法、公司法等改革,但這些都不在金管會管轄,需要有上一層的單位出面協調主導,金管會才能事半功倍。
新加坡在2009年金融海嘯過後,抓緊了亞洲經濟復甦的富裕商機,透過稅務優惠、創新金融服務,讓新加坡金融業更上層樓。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