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英國自殘老鼠基因之謎 臺大醫師名留倫敦大學
臺大醫師李銘仁解開英國自殘老鼠基因之謎,現任臺大雲林分院神經內科主任。(周麗蘭攝)
李銘仁醫師(右一)以淺白易懂的語言在記者會上解說基因治療的原理。(周麗蘭攝)
「基因治療」如上帝的工作,臺大醫院神經科醫師李銘仁專長單基因神經遺傳疾病,很少人知道他深入研究的起點是一隻躺在英國冰箱20、30年的啃腳老鼠,也因爲他的追根究柢,啃腳老鼠的基因突變謎團被解答。
啃腳老鼠(MF rat)是一隻周邊感覺神經病變的老鼠,因失去周邊的感覺, 所以常舔自己的腳,由於不痛,牠甚至會吃自己的腳,簡單說是一隻自我殘害腳趾的老鼠。
李銘仁1998年到倫敦大學從事周邊神經研究,從最基本開始摸索,得知該校有一隻放了20、30年仍無法確定哪個基因出問題的啃腳老鼠由一名教授保管中,他決定試看看。
李銘仁說,啃腳老鼠應該是顯性遺傳疾病,英國人也很想知道是那個基因出問題,卻沒有人敢投注時間, 因爲結果可能像大海撈針,萬一研究5年沒有結果,博士學位成泡影。
英國的基因研究傳統是教授們一代接一代收集大量罕見病例,把DNA存放在負70度的冰箱,存放時間可長達20年,例如研究失智症,從資料庫可以找到很大的失智症家族的DNA,研究者尋着前人的足跡很快就能找到正確基因。
但李銘仁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以啃腳老鼠的基因病變爲研究,「只要把這一隻老鼠弄懂,人就是一樣的。」老鼠有10對染色體,比人少一些,鹼基和人不相上下有30億個,而致病的原因只有一個。
一開始的瓶頸是易取得的白老鼠是小老鼠,小老鼠的基因序列和大老鼠的不同,而且還不會舔啃腳趾,因此必須想辦法測試,他取得200只小老鼠,拜託保留啃腳老鼠標本的教授幫忙判斷小老鼠是否罹病,才能作爲實驗與對照組。
李銘仁說,過程中貴人相助,陸續取得小老鼠的鹼基定序、大老鼠的基因序列,用縮小範圍的方式,再利用把一個物種套用到另外一個物種的理論,確定是「CCT4」單基因突變,在大海中撈到對的一根針,時間只花3年又1個月,李銘仁覺得是「上帝巧妙的安排」。
李銘仁此一突破性發現,解開倫敦大學20、30年的謎團,論文獲得當年倫敦大學皇后校區的最佳論文獎,但由於跟人體無關,可惜未引關注。3年後,阿爾及利亞的一個感覺神經病變的家族,證實突變的基因與啃腳老鼠相差不遠。
李銘仁的指導教授十幾年後來臺演講,特別把老鼠和李的照片放在投影片中, 跟臺下神經科醫師聽衆說:「這是我的學生,我很高興他去英國的時候找到這老鼠的突變基因,這是一個突破。」
李銘仁由於這隻死老鼠,對基因流程與原理熟透,他認爲基因不像數學、工程,它是有極限的,弄懂原理就萬變不離其宗,他看書、看事情傾向「怎麼想到的」,行醫也一樣,除了初衷很重要,還要去想「爲什麼會變成這樣」,而不是趕快讓病人出去。
信仰基督對李銘仁是重要精神支助,遇到困難、抉擇的時刻他都禱告,每天都有一些靈脩的時間,他坦言「我的價值觀不太一樣」──鎂光燈下的東西不一定是真,不如像想像中的那麼好。
李銘仁是國內神經內科領域專家,曾擔任臺灣神經纖維瘤協會理事長,專精神經性遺傳疾病、一般神經疾病,從事單基因神經遺傳疾病的研究,現任臺大雲林分院神經內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