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傳統與創新 施秀菊將琉璃珠幻化成蜻蜓飛往世界
施秀菊創作大型物件,讓琉璃珠成爲居家擺件,開起有別傳統的另一條路。(林和生攝)
拿着掃把追蜻蜓,施秀菊將回憶透過創作呈現,傳達琉璃之路起點的象徵。(林和生攝)
融合傳統與時尚,施秀菊給了排灣族琉璃珠更多想像。(林和生攝)
手技純熟的將彩色玻璃棒放置火焰上燒製,眼神專注、不斷翻轉,珠子成形後隨即添上圖案,約莫數分鐘時間,一顆晶瑩剔透的琉璃珠便完成,這是施秀菊的日常,更是使命。
走過藍縷篳路,利用焰光焠煉晶瑩的彩珠,保存傳統排灣族文化,更擦亮三地門成爲琉璃珠故鄉的招牌;今年施秀菊將珠子幻化成蜻蜓,以現代技法,融合時尚及居家點綴的樣態呈現,在屏東美術館策展,期待以此爲起點,走向國際、飛往世界。
施秀菊1983年創立蜻蜓雅筑珠藝工作室,積極鼓勵部落婦女學習一技之長,並努力不懈投入創作,靈活行銷手法讓她聞名全臺,曾與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共同獲亞太經濟合作會議表揚,成爲傑出女性創新企業代表。
過去作品曾在各地博物館展出,但在屏東的展,一定選在發源地、三地門鄉,走過40年,首次走出家鄉、來到屏東市,她以40只飛舞蜻蜓貫穿全場,談文化、論傳承,也藉此訴說着未來。
施秀菊回憶童年說到,在那個資源不豐、娛樂匱乏的年代,孩子們總是拿着掃把追逐飛舞蜻蜓,因爲排灣族傳說中,琉璃珠是蜻蜓眼睛羽化而成,童年記憶與部落文化將她的根扎得深,也成爲此次新創作品的靈感,更傳達她琉璃之路起點的象徵。
過去從研究技術開始,希望老的圖騰能被完整保留,經過30年堆疊,10年前開始大膽加入金工技術、結合複合媒材,嘗試與時尚接軌,也作爲居家裝飾;施秀菊說,雖仍不斷琢磨老琉璃的質感,但也融合新意,纔能有機會把故事說下去,讓聽得人不會膩。
展場上,施秀菊之子陳治憲以布料創作,圖樣則來自琉璃珠紋樣的再轉化,從身上飾品走入環境與空間,開拓另一條道路。懷抱對傳統文化的嚮往,施秀菊一路上不斷納入新思維、創作出斑斕彩珠,因爲琉璃,她成爲先驅,持續向着琉璃的光、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