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如何“變廢爲寶”
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關於加快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促進鄉村生態振興的指導意見》,其中指出,加強秸稈綜合利用。推進秸稈還田利用,推動秸稈離田利用,提升管理水平。到2030年,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在88%以上。
農作物秸稈是指農作物收穫成熟籽實後剩餘的莖葉穗等。小麥、水稻、玉米、薯類、油菜、棉花等農作物在收穫籽實後的都會產生秸稈。據農業農村部消息,全國玉米、水稻、小麥、油菜、大豆、棉花等主要農作物的秸稈產生量爲8.65億噸。近年來,農業農村部門高度重視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堅持農用優先、多措並舉、產業導向,深入實施秸稈綜合利用行動,持續提升全國秸稈綜合利用效能,推動各地因地制宜形成肥料化、飼料化爲主,兼顧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的多元利用格局。
“另一半農業”
農作物秸稈被稱爲“另一半農業”。在農產品收穫過程中,許多農作物需要留茬收割;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尤其是在收穫過程中,多數農作物都會有一定量的枝葉脫離其植株而殘留在田中。秸稈還田作爲肥料化利用是目前生產實踐中最簡單有效、綠色環保且可行性高的利用模式。
秸稈還田分爲直接還田和間接還田兩種方式。直接還田是利用農機的粉碎、破茬、深耕和耙壓等處理,將未經腐解處理的農作物秸稈直接作用於土壤。直接還田包括粉碎翻壓還田、覆蓋還田、留高茬還田、整稈還田和覆蓋條耕還田等。間接還田是將秸稈加工利用後再還田的方式,包括秸稈沼肥還田、秸稈過腹還田、秸稈過腹沼肥還田、秸稈菌糠還田、秸稈菌糠沼肥還田、秸稈堆漚還田、外置秸稈生物反應堆“氣”“渣”“液”綜合利用以及草木灰還田等。
據央視新聞消息,在黑龍江綏化市綏棱縣的50多萬畝水稻田,收割機割稻、脫粒、秸稈粉碎一氣呵成,旋耕機將粉碎的秸稈和土壤攪拌到一起,第二年年春天攪漿整地時,再將這些秸稈翻到地裡。經過腐熟,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保護黑土地。
在瀋陽市沈北新區,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5%以上,許多地塊秸稈不離田,直接碎混還田,化身養料培肥地力。據東北新聞網消息,遼寧省紮實推進秸稈科學還田沃土,分區域、分作物制定秸稈科學還田操作規程,形成適應機械化生產的秸稈科學還田綜合方案。2024年遼寧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3.16%。
一根秸稈,多種可能
廢棄的秸稈,能夠幹什麼?答案有很多:能變爲飼料,能製成“板磚”,能成爲工藝品……在2024安徽秸稈暨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博覽會上,小小秸稈通過新技術、新模式、新工藝,變成了“秸稈磚”,變成了畜牧飼料。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近年來,安徽加快建設秸稈綜合利用和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產業體系。全省常年農作物秸稈可收集量4900萬噸左右,綜合利用量4600萬噸,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4%,年利用秸稈量千噸以上企業近2300家。畜禽糞污方面,圍繞收儲轉運、沼氣生產、沼氣發電、有機肥生產等產業鏈,年產商品有機肥超280萬噸,沼氣發電1083萬千瓦時。全省“兩利用”全產業鏈年產值超450億元。
遼寧省是畜牧大省,牛、羊存欄量約1100萬頭(只),牲畜用料仍佔秸稈消化的較大比重。據東北新聞網報道,2023年遼寧省秸稈利用量達2203萬噸,其中飼料化利用佔比45.2%;燃料化利用佔比26.5%;肥料化利用佔比25.3%;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佔比3.1%。
新技術爲秸稈高效利用帶來了新思路。據中國新聞網報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通過神奇的納米技術,將秸稈轉化爲食品增稠劑,成功讓秸稈變廢爲寶,點草成“金”。科研團隊通過結構解析和選擇性提取技術,從秸稈中提取出食品級納米纖維,這些納米纖維具有高長徑比和親水性,展現出了卓越的增稠性能。據科研人員介紹,這項創新技術已經通過了食品安全性驗證,製成的食品增稠劑能爲人體補充寶貴的膳食纖維。目前,團隊已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纖維素納米纖維噸級宏量製備,正與食品生產加工企業開展合作應用。
來源: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