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青年立大志做挺膺擔當奮鬥者

9月9日至10日,全國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在全國高校師生中引發熱烈反響。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高瞻遠矚、內涵豐富,全面總結了新時代教育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格局性變化,系統部署了全面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具有里程碑意義。”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邱勇說,清華大學要強化“旗幟”“標杆”意識,堅持不懈用黨的創新理論鑄魂育人,強化“又紅又專”,深化“五育並舉”,不斷培養大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斷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導青少年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信心,立報國強國大志向、做挺膺擔當奮鬥者。這段話,讓清華大學自動化博士後張元龍印象深刻。

張元龍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戴瓊海的指導下從事科研攻關工作。他告訴記者,傳統熒光顯微鏡只能看到器官局部,難以研究腦皮層神經元網絡的聯合動態變化,阻礙了腫瘤學、免疫學、腦科學等領域的研究。在長達6年的攻關中,戴瓊海團隊刷新了活體時空分辨率的新紀錄。院士戴瓊海的科研精神深深影響了張元龍,“要做就要做原創性的科研難題。”張元龍說。

從北京師範大學畢業後,受“學爲人師、行爲世範”校訓精神的薰陶,蘇儻君考錄爲雲南選調生,到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縣魯甸鄉擔任太平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長,成爲黃文秀的“接棒人”。蘇儻君說:“我要像一顆種子一樣生長、一把梯子一樣奉獻、一根釘子一樣紮根,在中國式現代化麗江實踐新篇章中積極作爲,貢獻自己的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爲我們更好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北京郵電大學學生工作部部長許飛提到,在邁向建成教育強國的偉大征程中,要教育引導廣大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信心,立報國強國大志向、做挺膺擔當奮鬥者。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還指出,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爲牽引,着眼提高創新能力,優化高等教育佈局,完善高校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

“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內涵豐富、意義重大。”學習了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認爲,此次講話深刻回答了新時代新徵程爲什麼要建設教育強國、建設什麼樣的教育強國、怎樣建設教育強國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把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了新高度,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導性。

從自身學校特色出發,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馬懷德認爲,堅持立德樹人,進一步優化學科專業體系,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更多國家急需的拔尖創新人才;深化國際交流合作,特別是發揮學校特色優勢加強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和涉外法治研究,助力國家積極參與全球治理。

“我們要立足高水平特色型大學辦學定位,堅持‘以藝爲主、服裝引領、藝工融合’辦學特色。”作爲“紡織之光”2023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紡織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的特等獎獲得者,北京服裝學院教務處處長趙洪珊認爲,未來要以國家級、北京市級“一流專業”建設爲驅動,突出學校優勢特色專業發展;以新工科、新文科建設爲引領,形成創新人才培養高地;加強與產業行業聯動,實現專業與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相互匹配、相互促進。

參加全國教育大會後,哈爾濱工業大學黨委書記熊四皓感觸頗深:“建設教育強國,高等教育是龍頭,一流大學是排頭兵。”他提到,學校將持續以多項舉措推動教育理念、體系、制度、評價、治理等方面變革,協同各方優勢力量,先行先試創新頂尖人才培養範式和國之重器打造模式,助力實現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戰略目標,爲以中國式現代化服務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再立新功。

教書育人二十載,2024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相輝研究院首任院長趙東元篤信“課比天大”。連續20年,他面向本科生教授基礎課程“普通化學”,把這門課打造成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入選復旦大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示範課程。他表示,教育是種子和沃土的邂逅,是教與學的雙向奔赴,講臺是傳授知識的陣地,也是學生能力培養和成長的重要舞臺,將牢記立德樹人的初心,踐行爲國育才的使命,爲國家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創新型人才。

“既感到做人民教師的光榮,又感到做教師的責任重大。”近日,南開大學講席教授、原副校長逄錦聚獲得了“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榮譽稱號。逄錦聚提到,未來要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在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發揮自身的理論優勢和所在的學科優勢,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作爲一名青年教師,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非常規油氣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宋兆傑認識到,國家能源轉型發展全面加速,對高等教育提出新的科技和人才需求。宋兆傑認爲,應密切關注油氣行業發展趨勢,結合實際生產需求,精準引導學生掌握專業知識,避免“閉門造車”,並在此基礎上通過科學合理的課程設計,注重學科的交叉融合,助力教育科技一體化人才培養,推進深層及非常規油氣綠色智能開發。

一代代教育家的追求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輕人。在中國科學院大學,受益於科教融合的培養模式,2021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生徐天懌早早進入科研一線學習。在實驗室裡,他與老師一同攻關“卡脖子”難題。這讓徐天懌深感幸運,也明白肩負的重任。“我們應珍惜機會,努力提升創新能力,爲國家科技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不辜負總書記的期望和學校的培養。”徐天懌說。

躬耕教壇、強國有我。“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獲得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化學學院教授郭林說:“教師是太陽下最光輝的職業,我爲自己選擇這個職業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對於未來,郭林更加堅定,將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帶好團隊,讓青年教師能夠快速成長;同時指導好學生,讓他們成長爲對國家有用的優秀人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潔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