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如果換他來演《清明上河圖密碼》,張頌文就不會被罵了

班底強、投資高,《清明上河圖密碼》一開始選角,是在一線演員裡“擊鼓傳花”,雷佳音搭趙麗穎乃最初版本。

到開機日,卻換成張頌文跟白百何。

年齡接近,氣質也類似,皆屬內斂型,高智感強,中生代裡的倆演技派聯手,也是吸引人的。

一開播,熱度狂飆,話題度在全網鋪開,能感覺到佈景在“燒錢”。

爲還原名畫而現搭一座小城,大到巍峨城樓,小到夯實牆角,都做到摳圖式復刻,房樑年久失修的彎曲弧度的細節都有照顧到,鏡頭前一秒就過的景,也願意按照特寫的規格來打磨。

燈籠一點、焰火一綻,熙攘的人海擁擠在瓦肆橋頭,彷彿北宋汴梁城的繁榮盛世“再現”。

瞧目前輿論走向,更多觀衆聚焦的是張頌文的表演,一擁而來的找“破綻”。

他們奉行的信條是:高啓強是意外,張頌文是被“吹”起來的,咬文嚼字來說則是演啥老一個樣。

淺水總是喧譁的,吐槽張頌文好像成了流行,客觀的講,就他在戲裡的表現力,沒啥問題,哪怕高啓強深入人心,已經審美疲勞,還能“掏”出新驚喜來。

像是跟溫悅鬧彆扭這段,接過妻子交付的家底,趙不尤被剎那衝擊到,眼中噙淚、欲落未落。

他深知這錢是妻子熬夜“繡”來的,

但知曉溫悅欲離的心思,懼內的趙不尤怕被甩,用更輕柔的音調想喚醒妻子的心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破碎的感覺一下就出來。

哪知溫悅心腸像鐵石,趙不尤立馬收起眼淚,轉用激將法的策略。

見妻子依舊寡言,表情“淡淡”的,又跑到老父親跟前撒嬌告狀的。

這一段戲,展現了截然的四種情緒,涌起、退潮、收斂,再釋放,一氣呵成的。

宛如一條線到尾,最後一扯,所有的東西在他那裡匯聚。

倒顯得向來被誇演技好的白百何,發揮一般。

張頌文這邊極力貼合,營造出老夫老妻的恩愛感,白百何卻淡淡的,無所謂的,一種神遊天外的抽離感,一演感情戲,對手演員就陷入到對牛彈琴的尷尬,不在一個頻道。

“淡”用對地方,是平波水面,狂瀾暗藏,用錯地方就會導致觀衆不入戲。

演技被簡單粗暴的說差也就算,張頌文的形象,也成一些觀衆的“吐槽點”。

腰桿粗,背塌,肚腩凸顯,沒有好好身材管理的浮囊感,面相往油膩的方向走,奔五的年齡在他臉上有實感,而白百何注重保養,依舊年輕態,他倆談戀愛,差輩的感覺。

精緻的古偶看多,總覺得古人該是纖眉劍眼、目若星辰,身姿飄逸如神明降世,照這標準,張頌文的確全是“破綻”。

臉上沒風骨,現代氣息太濃郁,臺詞不能拿腔拿調,但也得講究抑揚頓挫,語速、斷句要貼合宋朝背景。

而張頌文,一沒拗口古文臺詞打輔助,二說話方式採用現代法,就沒古韻,現代感超標,原著趙不尤是汴京訟絕,受人敬仰,劇裡卻是做小伏低的窩囊樣。

有一評價挺精準:

說張頌文在戲裡就像演員穿着古裝,在科教頻道傳播歷史知識,展示傳統文化的感覺,一看就是90年代末的市井氣,跟千年前的宋朝小史不挨着。

觀衆說得一套又一套,張頌文對角色的理解卻在大氣層,古韻是啥,誰定得標準?

閒暇時逛評論區,隨筆一寫,表達得何等的深邃而細膩,聽他一席話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說:都沒見過千年前的影像,畫像只是冰山一角,只是覺得他們吃飯也會吧唧嘴,坐凳會蹺二郎腿。

張頌文對角色,有自己的真知灼見,不放過小細節,芝麻上也要雕花。

像是被狄倫辭退,轉頭跳槽到開封府,非得在狄倫跟前小繞一下,慫慫的示威,這一下,人物的血肉就豐盈起來,鮮活有生命力。

至於“窩囊”的評價,張頌文解釋這是別人看到的表面,沒看到的內核是禮讓和不爭。

張頌文版的古人,在網絡上爭議頗多,若提個跟張頌文年齡相仿的中生代,來演趙不尤,張譯的呼聲很高。

在狂飆裡搭過,高啓強的光芒蓋過安欣,導致倆人關係被妖魔成“一山不容二虎”。

直到再同臺纔打假謠言,哪來的矛盾,頂峰相見,是強者間的惺惺相惜。

張譯“拖拉機”長相,但氣質宜古宜今,早年飾演過杜甫,可惜劇被藏箱底,沒能一見,當劇照流出,還好沒播。

那會名聲還不響,沒星味,再加妝造糊弄,髮際線堪憂,青年詩聖竟已有“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的既視感。

待到被紅氣“養”起來後,

暗紋青衫一穿,帽帶一加,服裝質感有保障,就成張藝謀鏡頭裡瞳目涼薄,視命爲草芥的何立,背景是南宋。

眼神一勾,氣質一展,舉手投足被古風醃入味,彷彿穿越一般。

臺詞也極有韻味,咬字清晰,掌握輕重緩急的訣竅,這是古人特有的說話韻律。

腰肢款擺起來,比一身媚骨的舞姬還搖曳生姿,快則氣宇軒昂,慢則閒庭信步,奸臣也似俏書生。

那挺拔的腰脊,當時把一衆網友饞得,纖細得一槍能遮半腰。

講真,若換張譯來演《清明上河圖密碼》,張頌文就不會被罵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