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往事──中國民間社會的傳承(上)

洪門屬民間組織,爲天地會分支。(本報資料照片)

電影經常以黑社會爲主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教父》。(本報資料照片)

「江湖」這個詞,最初源自於莊子──相濡以沫,莫若相忘於江湖。他這裡的江湖,是相對於廟堂-朝廷來說的,泛指廣大的民間。

《莊子秋水篇》中說──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爲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這個意思就是說莊子悠閒垂釣時,楚王派大臣前往邀請他出山參與朝政,莊子說楚國某隻神龜死了,楚王包裹珍藏在宗廟裡。請問這隻神龜,是寧願死後留骨顯示尊貴,還是寧願活着,哪怕在泥塘中搖頭擺尾呢?大臣說那還是寧願活着爬行也好。莊子說我就是那隻寧願生活在江湖泥沼中的土鱉。

這段寓言第一次表達了莊子對社會的分野──廟堂與江湖。江湖泥塘代表自由散漫,代表我行我素,無拘無束地任性撒野。而一入侯門深似海,伴君如伴虎,所謂的廟堂之尊,意即被束縛在權力的牢籠中。

莊子提出這個概念以來,江湖就一直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但真正賦予「江湖」精神內涵的是墨子,墨子可謂江湖的始祖。如果說儒家的主要思想代表着爲廟堂-朝廷出謀劃策或者耿直建言,那麼墨家思想則代表着江湖利害,代表着民間立場。墨子的主要思想,衆所周知有這麼幾點:一個是「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他強調──強不執弱,衆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意即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要恃強凌弱,不能因爲富貴去侮辱貧窮,不能因爲你狡詐就去欺負愚氓。

墨子的第二個思想是「兼愛」──意即沒有差別等級的互相愛護,其實質和西方的博愛價值觀沒有什麼區別。第三個是「非攻」,反對戰爭,尤其反對以大欺小的戰爭,這是對人類生命的最早尊重。墨子說「萬事莫貴於義」,「義」這個字從造字的初衷上來看,是指一個手執武器的人,頭頂羊頭。羊頭是美與善的起點,還代表着獻祭的崇高。武器暗示着力量和威儀──這就是義,是江湖精神的一個核心價值觀。訓詁學說「義者宜也」,意即凡是應該做而去做了的行爲,哪怕爲此犧牲,成爲獻祭,這就叫做真正的義氣。如果說儒家的核心價值觀是「仁」,道家的是「道」,那麼墨家的就是「義」。從古至今的江湖社會,始終都是以「忠義」二字,作爲他們第一守則。

形容墨子的一個重要的話是──「摩頂放踵以利天下」,就是披頭散髮,可以一切都不要,但是要有利於天下。他自己稱自己是北方的「鄙人」,就是粗人。他有強烈的救世情懷,而且是中國民間社會最早形成社團並勇敢行動的始祖。他不僅是思想家,更是行動派。墨子和他的學生形成的社團,他們的頭目叫「鉅子」。他們除了練武功,還發明一些守城攻城的機械裝置。他們這種早期的軍事科技,據說還很先進,能夠很有效地阻止敵方的進攻。因此墨家經常組織弟子幫弱小的國家守城。

有一次楚國攻打宋國的時候,墨子和他的學生去幫宋國守城,一戰死了七十多個人。他們爲什麼要這樣去做?這是爲了他們的這個價值觀去殉葬。所以說自戰國以來一直到漢初,墨家這一派是很繁榮茂盛的。所謂的朱家、郭解之流俠客,都是墨子的徒子徒孫。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遊俠精神,遊俠之士都是一個非常崇高的人羣。所以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除了爲帝王作傳以外,還專門寫了《遊俠列傳》和《刺客列傳》。而遊俠刺客就是社會上荊軻、高漸離這樣一些屠狗之輩,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些重情重義、好打抱不平的勇士,是一諾千金生死相與的草莽英雄。關於他們的烈血傳奇,只要去翻看一下史記,都會肅然起敬。

韓非子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俠客是以自己的武力和勇敢去違抗統治者的一些禁令,因此在墨家組織中,有着朝廷無法染指的內部法紀,這也是歷代秦制政府所無法容忍的。以俠義爲精神追求的墨家流派,必然是統治者所欲除之而後快的「自組織」。所以到漢代就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樣一種專制思想的提出,這加劇了墨學的式微。

在當初戰國時代,墨家是唯一可以和儒家抗衡的。儒家爲統治者服務,而墨家是爲整個民間服務,所以說他們是一種分庭抗禮的狀況。木心說「如果兩千年來中國取墨子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麼賽先生和德先生不用外國進口,早就大量出口。墨子思想就是科學、民生、平等、博愛的先驅。」我也如此高看曾經的墨學。

整個中國社會,廟堂屬於朝廷,屬於帝王家,他們的傳承依賴的是血統,維繫着他們一朝一代的法統。一旦起義革命改朝換代,法統和血統都要爲之一變。而江湖屬於民間,用今天的話說叫「體制外」,實際上維繫民間社會基本規則和秩序的是傳統和道統。即便江山鼎革,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民間的四維八德這些基礎架構,依舊不會徹底動搖。范仲淹的名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廟堂和江湖就是兩個世界,只是他這樣還想做名臣良相的讀書人,心中仍有兩頭兼顧的幻念。

狹義的江湖中人,指的是遊俠之類以武犯禁者,像墨子他們那樣形成社團去扶弱抗暴,他們只是民間的一種積極的行動者。廣義的江湖還包括一種消極的對抗者,就是古代真正的隱士逸賢,不是那種期望走「終南捷徑」,隨時等待帝王徵召的僞隱士。這一類高人,用今天的話說叫「非暴力不合作者」。一種是積極的干預,一種是消極的反抗,那麼消極的反抗這一派,也可稱爲「不服從」的江湖。不管是惹是生非的遊俠子弟,還是消極避世的僧道醫卜,都是爲廟堂所不喜歡的──你不爲統治者服務效命,在古代叫「不事君王罪」。倘才子士人皆視名利如糞土,守節不出,則天下以誰爲臣?這就是自古江湖社會的基本精神──我們自己管理自己,不需要你廟堂來插手我們民間的事情。

我們經常戲稱自己是走江湖的人,這個說法其實是宋朝元朝以來,禪宗的一個口頭禪,叫「走江湖」。因爲那個時候,禪宗在佛教裡面發展的山頭最多,影響也最大。從各種《傳燈錄》所載來看,禪宗的一些高僧大德,那時往往隱居在江西、湖南的深山中間。而當時各地那些修禪的僧衆和書生,都要到江西湖南這些名山中去,拜訪那些禪宗隱修的高僧大德。這些穿梭往來託鉢行乞的和尚們,就稱自己是走江湖的。乃至於後來各種販夫走卒甚至遊商乞丐,也都這樣戲稱自謂。

雖然從漢代獨尊儒術以來,江湖社會一直受到打壓,但是實際上這種江湖精神,一直在中國民間隱隱傳承,從來沒有真正斷絕。到了明代,商業開始發達,史稱資本主義萌芽階段。人口增多,水陸交通也漸成氣候,必然誕生更多遊民坐商。坐商就是坐在本地開店鋪的,行商就是跑單幫的,也包含現在搞物流貨運的。商人和流動人口增加,朝廷那套襲古的建制,就跟不上管理,民間社會自組織必然開始發育。遊民多了就有形成自己一個行幫的需求,各行各業各種行幫的誕生,也就是最初商會的概念。這種行幫,兼有一定秘密社會的特徵。因爲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一些規矩和商業秘密,一些獨特的報價還價方式,以及互相辨識身分的接頭暗號。每個商人出遠門,尤其在古代,希望得到沿途各地的朋友幫助,因此需要每個人加盟組織起來,才能獲得安全感。比如石匠木匠,都算建造業,他們行幫都是敬奉的同一個始祖魯班。他們要入門拜師收徒,或者竣工典禮之類,至今祭拜的老祖也還是魯班。鐵匠的始祖,竟然是老子李耳,剃頭匠的始祖叫羅祖。

多數的行業都在歷史中去找一個自己的始祖,然後大家討論制定一些這個行業的基本規矩,基本紀律和規則。大家遊走到各個地方拜碼頭的時候,都會行使自己那一套交接方式,這就是他們內部的暗語。直到今天中國還有這樣的遺傳,比如在武漢,賣魚的河鮮行,他們都保持他們自己一套秘密暗語,一種報價方式。包括乞丐有「丐幫」,這並不是武俠小說憑空虛構出來的。

丐幫一直都存在,即便是當代社會,在鄉間集市,依舊有那些打竹板唱着蓮花落挨門乞討的羣體。乞丐也要分門派,敬拜春秋時範丹的叫範家門;敬拜宋仁宗的生母李後孃孃的,民間故事裡說她淪落民間要飯,悽惻一生,這一支叫李家門;伍子胥爲報家仇也曾淪爲吹簫乞丐,這一支叫伍家門;弟子們都善於樂器,偶爾還出幾個音樂家;相當於藝丐。還有什麼高家門,索家門之類,各家都有各家的一些乞討方式。武俠小說中描寫的丐幫大會,實際上民間也有存在。我參加過幾次雲南的「花子會」,看到他們每年在固定的時間地點,四面八方突然涌來,形成幾公里長的乞討陣容,我還拍過幾百張他們的照片。

廣大民間的各種自發組織,最初是以商會行幫、同鄉會或家族宗祠等形式存在。到了明末清初改朝換代的時候,這種民間組織也有一些開始向政治組織轉變。比如明末遺臣鄭成功,帶兵撤退到臺灣,打出了反清復明的政治口號。由於他們效忠的朝廷事實上已經崩潰,失去了軍餉後勤配給等,爲了團結弟兄們仍然有組織地抵抗外族侵略,於是在臺灣以軍隊官兵爲主成立了天地會。

天地會爲了向內地滲透,派了一批弟兄登陸潛入。其中一個叫洪英,是最有貢獻的鄭成功部將,他在內地慢慢發展出一大支派,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洪門。(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