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爲師的完全體吧 索尼Alpha 1 II上手體驗
“能研發生產CMOS了不起啊?”
“沒錯,不但研發、生產,還能滿足用戶需求,就是可以[爲所欲爲]”
11月19日,索尼正式推出全新一代全畫幅微單旗艦α1 II。20日,索尼在上海召開盛大的媒體體驗會,小E終於可以與這位傳聞已久的“滅霸”一親芳澤。同期,索尼一併展出新發布的首款F2.0級大光圈標準(焦段)變焦鏡頭——FE 28-70 F2 GM。兩者組合的套裝,可看作是索尼在影像領域的最高技術展示,同時也爲整個“E卡口”系統拓寬了護城河。
對於如今的影像市場來說,索尼有着足夠的底氣。α7CII與α7IV牢牢把持住從入門到中端市場。特別是前者,不僅廣受女性用戶喜愛,更是成爲不少專業攝影師的副機,以及許多自媒體、媒體人的主力工作者——小E也是如此。畢竟誰不愛隨身輕巧但又能打能抗的設備呢?
隨着α1 II的發佈,整個索尼微單相機的產品矩陣上限被拔高,產品層次更爲清晰,產品家族更爲豐富。索尼“總有一款適合你”的戰略如今看來十分成功,它既有傳統“數字大小分等級”,也有不同數字或英文後綴來標識定位。這樣能便於用戶更迅速得找到適合自己產品,同樣也利於索尼推廣產品,向新晉用戶介紹產品。
那麼,今天舞臺上的重頭戲,α1 II又是怎樣一款“旗艦中的旗艦”呢?在早先的傳聞中,它是α1與α9III的合體,是“1+1>2”的規格配置,也是“一機全覆蓋全需求”的最終解決方案。那麼小E從這次短短10分鐘的上手“體驗”來說,這三點全中。
影像行業裡有句“古話”——“得CMOS者得天下”。憑藉着影像傳感器這一核心技術,索尼不但可以根據市場表現、友商動向,以自己的節奏推新;更可以爲合作伙伴設計符合他們需要的產品。我們所熟悉的多數影像產品,包括不限於數碼相機、電影機、移動設備、無人機,運動相機乃至企業級監控等等,都能看到索尼傳感器的身影。
所以當小E知曉α1 II仍採用α1那塊“約5010萬像素全畫幅堆棧式Exmor RS™ CMOS影像傳感器”的時候,並未感覺奇怪,或者說有什麼“擠牙膏”。3年前,這塊CMOS的規格配置可以傲視羣雄;3年後,它依舊鮮有對手。無論是像素量、讀出速度、高感,畫質以及性能,都是如此。同時,面對最嚴苛的生態攝影、體育攝影,風光攝影,這塊CMOS都可輕鬆勝任。
而在這3年之間,索尼影像體系中最大的升級是什麼呢?是AI。換句話說,作爲行業內最先將AI引入影像設備的品牌之一,索尼很早就意識到單純得提升傳感器與處理器的捕捉和分析、後處理已無法應對複雜,運動的被攝對象。例如在林中奔跑的少女,在一堆岩石之間躲藏的雪豹等等。
這個時候,索尼引入AI,簡單來說就是讓相機更懂你,相機很清楚得知道你想要拍攝的對象,以及更精準得捕捉。其實在使用了多家產品之後,索尼這幾年微單產品是相對最聰明的那個。很少會出現明明需要拍攝眼前小姐姐,最後對焦在背後走過的路人身上。而且這一次對焦系統再進化,它可以自動在人類、動物乃至鳥類之間進行判斷,自動對焦到更適合的目標上。
四軸多角度切換LCD顯示屏,是我們最喜歡的升級點之一。而這也是α9III的最大亮點之一。索尼從早期一直不具備翻折屏,到如今廣泛應用,直至做出最好用的翻折屏。其實當年的α99就擁有令人羨慕的翻折體系,至今爲人津津樂道。在拍攝視頻時,鏡頭-傳感器-屏幕-我的視線可以在同一條線上,即同軸。這時候拍攝是最舒服,符合人體工程學;而傳統向左翻折的屏幕,就需要你轉頭;另一方面,該設計也便於使用穩定器。
機身設計,按鍵排布也基本使用了與α9III相同的理念。一個疊疊樂模式切換鍵,讓我們可快速在視頻和照片間轉換,專業攝影師一定知道這意味着什麼。多達4個波輪/撥盤,可以讓你隨時秒切光圈、快門,ISO和白平衡,或其他設置。新增的前部C5按鍵,可一鍵提速(無視當前設置),大幅提升抓拍成功率。以及,α1 II新增的1秒(最長)預拍攝技術,這些都讓“決定性瞬間”更易於捕獲。
有些人覺得α1 II的提升比較小,這個二代更像是對一代的補完。但是幾個新技術的引入,讓α1 II在拍攝效率,使用舒適度,拍攝成功率等方面有着較大的提升。除了之前提到的翻折屏等,這次α1 II具備8.5級(中心,周圍7.0級)協同防抖技術,可以讓用戶能放心得進行長時間手持拍攝,無論相片或是跟拍視頻。
接下來,該說說鏡頭了。很有趣,經過了十多年的發展,索尼已然成爲了新一代的“鏡頭大師”。它並沒有如傳統鏡頭品牌那樣,有着深厚的研發歷史,但也不存在那些包袱。索尼微單鏡頭路線十分明確,做出畫質旗艦,重量、便攜性方面也是旗艦的產品。當年很多人說“微單不微,機身微鏡頭巨”。而索尼似乎就要打破“光學法則”,用更符合時代需要的鏡組結構設計,與更多的特殊鏡片來打造“機身微鏡頭小而輕”的組合。
這是一支全程F 2.0大光圈,焦段28-70的標準大光圈變焦鏡頭。乍一看是不是與索尼早期的FE 24-70 F2.8 GM差不多?它們在體積和重量上確實很接近。當然24-70 F2.8 II GM更爲瘦身。但與業內主流的24-70 F2.8相比,眼前這支僅有918g。是不是很不可思議,要知道歷史上出現過的同規格鏡頭,體重在1300多g。
不僅如此,它的濾鏡尺寸僅爲86mm,這個粗細更適合手小的用戶來掌控產品——比如小E我。歷史上那支28-70 F2.0,若說它的重量,小E還能咬牙堅持;但“海碗口粗”的直徑,讓我不能長時間把持,虎口痠痛到幾乎抽筋。
當然,作爲一支GM鏡頭,FE 28-70 F2 GM的畫質和性能(包括對焦速度,精準度,低噪音等)應該不用擔心。在功能上,我們看到新一代索尼鏡頭具備的可自定義按鍵,光圈鏡身手動/機身波輪手動控制切換,對焦順滑程度控制撥杆等等都一應俱全。它還提升了呼吸效應抑制,因此是一支可拍照可視頻的優秀作品。
說回今天的發佈會現場吧。索尼爲到訪的媒體,行業,經銷商等提供了多個體驗展區,包括AI對焦,原廠/副廠鏡頭對比,人像拍攝,高速動態拍攝等等。這些展區各自展示了包括α1 II,FE 28-70 F2 GM等在內的索尼多種高端影像設備套裝,或解決方案的優勢所在。
不過在小E看來,索尼最大的優勢,仍舊是“手握CMOS,睥睨天下”;其次是發展速度快,形成了“勢”。在機身系統上,索尼層次分明;在鏡頭上,原廠數十支,並開放卡口;在外設和配件上,索尼體系最完善和成熟。綜合來看,在許多工作場合,索尼的工作流是相對來說,投入成本更低,組建速度更快,用戶羣體更多,更容易達成的。
如果你身在索尼系統,需要一臺可大可小的旗艦相機,那α1 II和α9III,包括α7RV都是在各自領域的佼佼者。但如果說你要全能,且希望一機搞定,那必定只能是“1”。2021年,α 1橫空出世,索尼賦予其“The One創所未見”稱號——包含了獨一無二,傲視羣雄之意。2024年末,α1 II登場,如今羣雄並至,逐鹿中原,它受到了嚴苛的挑戰。希望小E能儘快體驗到這款產品,看看它能否長時間穩定拍攝高分辨率高碼率視頻,不過熱;試試它的防抖,能不能讓我擺脫穩定器……考慮這些,比考慮哪家纔是最強,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