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秀枝》臺灣重視影像藝術家再跨前一大步

簡秀枝》臺灣重視影像藝術家再跨前一大步(圖/愛傳媒提供)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臺灣對影像藝術家的重視,越來越有譜,文化部長史哲3月10日在立法院質詢的夾縫中,火速前出席臺北小白宮舉行的「臺灣攝影家」叢書新書發表會,向黃永鬆(1943-)、侯淑姿(1962-)與莊明景(1942-)表達祝賀心意,頒贈新書、感謝狀,同時上臺作了30秒的致詞,盛情感人。

史哲說,攝影家用一輩子的時間、精力,爲我們留下無數美好的瞬間,集結成冊好比可以永恆的格放。

正逢立法院院會期間,雖然被一再提醒必須在2點17分離開,因爲立院議場絕不能遲到,史哲依然要冒險趕去會場,向3位建構臺灣攝影文化主體性,以多重面貌呈現臺灣的影像藝術家致敬、致謝,他更要將深度訪談、梳理攝影家創作軌跡,彙集攝影家歷年來具代表性影像作品成冊的叢書,與大家分享。

「臺灣攝影家」叢書新書發表會今年進入第六集,黃永鬆、侯淑姿與莊明景3位不同領域的攝影家獲選,歷經年餘,順利付梓。國美館選在素有「小白宮」之稱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 舉行,日式建築的寧靜氛圍,看起來很有道場感,配上天琴室內樂集以「絃樂四重奏」掀開序幕。

4位訓練有素的絃樂手,以佛瑞(Faure ,1845-1924)《孔雀舞曲》開場白,那是一首升F小調的小品曲子,佛瑞以義大利16、17世紀的宮廷舞蹈帕凡舞(Pavane)爲樂曲的素材,獻給經常贊助他的葛列芙樂伯爵夫人(Élisabeth, Countess Greffulhe),原爲管絃樂曲,填入歌詞成合唱曲,這回經改寫成絃樂四重奏,緩慢而莊重,抒情中略帶悲傷,流露了濃濃的情感,令人陶醉,彷彿象徵3位攝影家在創作過程口,上山下海,爲藝術艱苦奮鬥的心聲。

接着是首大組曲,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向前走》、《掌聲響起》以及《再出發》,熟悉的曲調,充滿勵志氣息,嫋嫋琴韻,繞樑不去,讓整個會場氣氛,倍爲溫馨。

史哲部長因爲立法院會期,無法在現場𣈱所欲言,他以書面詳細表達了看法。史哲說,《臺灣攝影家》系列叢書是以攝影家個人的生命史、創作歷程與藝術表現爲主體,進行深入的研究、爬梳與評述書寫。藉由個別攝影家作品所展現的本土內涵、創作意識及時代之化脈動,構築一個以攝影爲核心的知識體系與藝術史發展脈絡,並由此認識過去、關照當下、展望未來。

史哲逐一肯定3位攝影家的表現,例如,莊明景意境朗闊、氤氳靈動的風景攝影是他不斷深入自然大化間潛心觀察、蹲點採景後結合心境體悟的一種影像轉譯表現。又如黃永鬆推廣民俗文化藝術爲已任,他靈活運用與組合影像,創造攝影與文字並重的編輯報導形式,並以大量攝影作品熱忱地紀錄下臺灣特有的時代影跡。

至於侯淑姿關注攝影的藝術性以及其反映當代議題的能力,她探討性別、凝視、權力體系、自我與家/國及社會認同等相關議題,並在創作實踐中,拋出自身對藝術及人生的思考傳達其獨特的關懷視野,史哲也給予肯定。

史哲強調,影像可以見證歷史召喚記憶,也具有對應社會、文化議題並促成反思及影響的潛能,而攝影家自身的理念與訴求,則是賦予影像獨一無二的生命力,併成爲傑出攝影創造的關鍵。《臺灣攝影家》系列叢書的出版,除了希望引領觀衆深入攝影家的影像視野,瞭解他們所視所感的臺灣文化紋理,並且以此向全心投注於攝影創作的藝術家們致敬,也期待透過攝影家個人史料的搜整、分析以及此係列專書的逐年出版,持續爲臺灣攝影史建構奠基。

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廖仁義說,該叢書以獨立專書方式,呈現攝影家各具特色的美感冶煉、理念形塑、創作生命折轉,以及他們與所處社會環境的對話與影像詮釋方式。除了要特別感謝3位攝影家的鼎力支持,也要對所有參與撰述的研究學者致上最大的謝意。透過學者們的研究論述,使讀者能以多角度的面向,理解攝影家的作品及其影像實踐的創作視野。

國美館已爲國內傑出藝術家出版了120本專書,其中攝影家有27本,擲地有聲,這些藝術家心無旁鶩,長年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精耕細作,累積豐盈成果,非常值得國人欣喜,爲他們喝采。廖仁義話鋒一轉說,他跑遍全世界,雖然各地都有出色藝術家,但從未見到公部門爲他們出書立傳,臺灣文化部、國美館與國家攝影中心,有志一同,持續出版,給孜矻藝術家最大的肯定與獎勵。

「如果那一個國家像臺灣這樣作,只要舉得出例子,我願意爲他免費打掃3天!」廖仁義奇發異想的賭注,贏得掌聲。

廖仁義繼續表示,「我們再給臺灣藝術家、攝影家,以及文化部,來一個最熱烈掌聲,表達衷心敬意!」果然全場掌聲四起。

國美館審查委員鍾宜傑也在開幕典禮上致辭,他認爲3位攝影家,都是臺灣攝影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們的成就以及臺灣攝影發展的貢獻,在幾位學術先進的詳盡調查、分析下,獲得了很完整的整理。

鍾宜傑指出,臺灣攝影家系列叢書,在這6年來持續爲臺灣建立攝影史,那是浩大工程,一方面要追溯許多過世的前人,另方面,又要訪談紀錄許多當前的資深攝影家。除了與時間賽跑之外,還要透過許多的研究讓各個時代,以及不同攝影類型的作品,得以被收錄與呈現。

鍾宜傑表示,這個建立臺灣攝影史的工程,不僅填補了臺灣長期以來,在藝術史上缺漏的一塊,使我們可以認識到,攝影在臺灣的發展,不是隻有沙龍攝影,還有非常多的類型,也累積了許多的作品,只是藏在歷史與社會的各個角落,等待我們去挖掘與整理。

這樣的爬梳過程,可望爲後學,建立本土攝影文化的知識庫。未來學習攝影的人,將不再只是閱讀西方的攝影文化,同時也讓臺灣的影像社會,得以逐漸還原,讓我們可以更瞭解每一個特定時代的社會面貌,讓社會思潮與文化細節可以更清晣。

雖然 「臺灣攝影家」叢書出版計劃走了6年,但還有許多攝影家還沒有被紀錄和書寫。因此,他不但希望計劃可以持續進行下去,同時建議擴大紀錄形式。也加入更多的影音口述紀錄,讓攝影家本人或者他們的家人朋友,共同來闡述攝影家的生命,讓臺灣攝影文化知識庫更爲完整。

現場除了播放3位攝影家的影音紀錄短片外,也逐一上臺致詞。

早在1970年代籌辦漢聲雜誌黃永鬆,陪伴許多人的成長歲月,讓大家記憶猶新。黃永鬆出生桃園龍潭,幼年曾因體弱被送進廟裡成爲和尚的養子,法名「文鬆」,他於成功高中畢業後,開始接受藝術,主修雕塑,自修現代藝術,1967年畢業於臺灣藝術專科學校(臺藝大前身),後來透過引薦,進入中影擔任美術指導和劇照師,他熱愛攝影與電影藝術,於1970年獲吳美雲邀請,加入籌辦漢聲雜誌社的編輯行列,從此負責雜誌期刊的美術編輯與「民間文化」總策畫迄今,是國內民藝出版全方位成就的第一人。

黃永鬆很重視田野調查,他走訪全臺各地鄉鎮,探求民瘼,開放兩岸探親後,更到中國大陸,四處奔走,採集民間藝術,建立「中華傳統文化的基因庫」。他主持《漢聲》雜誌50餘年,出版了上百本雜誌、專書,竭盡所能記錄下中華文化中最可貴、值得保存的東西,志在做作文化園丁。1981年,出版《中國結》叢書,透過田調發掘出11種中國結的基本打法,引發風行。1995年,他更發起「搶救龍潭聖蹟亭」古蹟運動,成功維護該案古蹟建物。2006年11月漢聲雜誌社接受臺北市政府譽揚,於該雜誌社設置雕刻家朱銘作品《一柱銅筆》,並開闢一樓辦公室爲人文空間,作爲推廣傳統文化的據點。2010年,黃獲英國廣播公司評選爲「傳承的英雄」,2017年,更獲頒總統文化獎。

謙沖自牧的黃永鬆,一頭白髮,穿着多口袋背心,還是攝影人的打扮,昨天他在致詞上說,自己的專長是按快門,拙於言詞,不過,長期拍照下來,他有3點心得和大家分享:

1、生命如此豐富,透過攝影技術與機器,集徵了豐富影像,成就感十足。

2、美,無所不在,朝夕相伴,攝影的語詞中,攝,只是動作,影,纔是成果,至爲重要。

3、攝影創作,是發現美、紀錄美、呈現美的過程,並與生命銜接,成就攝影人生。

甫經歷一場大病的侯淑姿,昨天她頂着新長出的短髮,土黃色套裝中,難掩消瘦憔悴,她在致詞時表示,因爲生病,對自己的療程沒把握,深怕沒有太多時間及體力完成該著作,如今順利付梓,她喜出望外,語帶激動與感恩。

攝影牽涉到上山下海,到處奔波,一般以爲男性比較適合,男攝影師彷佛也主宰了攝影世界。

擁有豐富學經歷的侯淑姿,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負笈海外求學,取得美國羅徹斯特理工學院(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影像藝術碩士(MFA)、美國紐約大學亞爾佛列得分校(Alfred University)雕塑系特別學生、美國國際攝影博物館(International Museum of Photography, George Eastman House)攝影類材質保存與檔案管理證書班結業。

侯淑姿說,她在攝影與世界相遇,也找到自我,產生美好記憶,讓她對人生感念不已。

侯淑姿強調,去年她剛滿60歲,邁過一甲子年,終於來到『回望生命,乍成倒影』的人生階段,她非常肯定國家攝影中心多元尊重,樂見身爲女性的自己,被列入臺灣攝影家系列,也覺得榮幸,足見女性議題、女性角度書寫與抒發,獲得社會共鳴,她希望包括眷村外配問題,社會能持續關注與探索。

有如跟時間賽跑一樣,侯淑姿具有高度危機意識與使命感,去年她撐着病體,與典藏合作出版《高雄眷村三部曲》,留下經典,成就社會對該議題的共識。

病塌中進行的該攝影集,由王雅倫擔任主編,林宏璋、王雅倫各撰寫了篇擲地有聲的專文,另含長篇的訪談、傳記式年表與80幅作品圖版。 侯淑姿誠懇推薦大家去讀王雅倫及林宏璋的精闢專文。

現年81歲的莊明景,被公認是風景攝影專家,作品的氣勢恢宏,題材多元。

莊明景是臺北人,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1971年他到美國,從事商業攝影,曾任FPG International特約攝影師。之後,毅然決定放棄安定生活、迴歸大自然,他採取邊流浪邊從事風景攝影,甚至遠征阿拉斯加。莊明景舉辦過無數次攝影個展,拍遍臺灣與中國大陸的自然景觀,其中以拍攝玉山、黃山、西藏等知名觀光景點,懿名遠播。

莊明景認爲,風景攝影是追求大氣與大地的完美結合,也是探尋天時、地利、人和的巧妙機緣。人因外觀風景而內生心景,在大自然中,可以找到無障礙的融合,以及存在的無限性,廣袤視野下,他讓超過60年的攝影生命,更踏實豐富,呈現內涵層次。

「臺灣攝影家」系列叢書,目前完成出版了6輯,共27人,各輯名單如下:

第一輯:駱香林(1895-1977)、林權助(1922-1977)、柯錫傑(1929-2020)、黃伯驥(1931-)、周鑫泉(1929-)、謝春德(1949-)。

第二輯:彭瑞麟(1904-1984)、李火增(1912-1975)、吳金淼(1915-1984)、許淵富(1932-2018)、餘如季(1932-2016)、鄭桑溪(1937-211)。

第三輯:劉安明(1929-2022)、何慧光(1929-)、翁庭華(1934-)、黃季瀛(1934-)、何仁修(1946-)、郭英聲(1950-)。

第四輯:莊靈(1938-)、關曉榮(1949-)、遊本寬(1956-)。

第五輯:雷驤(1939-)、張武俊(1942-)、何經泰(1956-)。

第六輯:莊明景(1942-)、黃永鬆(1943-)、侯淑姿(1962-)。

作者爲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