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歇性斷食恐導致心血管疾病?專家曝「驚人風險」

有研究表明間歇性斷食法可能會增加患有心血管疾病風險。(圖:shutterstock/達志)

近年來「間歇性斷食」在臺灣深受歡迎,此斷食法提倡人們一天任選8小時內集中進食,其餘時間禁食只能喝水,藉以達成塑身減重之效,不過最近有美國研究指出,每天只在8小時內進食,並遵循有時間限制的飲食計劃的人,比那些遵循正常飲食計劃的人,死於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高出 91%。

「間歇性斷食」意指在一個期間內進行斷食與進食循環,並有多種實行方式,最常見的方法包括「168斷食法」,即每天斷食16小時,並將進食時間限制在8小時,或是「5:2斷食法」,實施以1周爲單位,5天正常飲食,可任選2天(不連續2天)做爲「少吃日」,將「少吃日」的熱量限制在500-600 卡以內。

近期一份在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研討會上發表的研究分析了美國超過20,000名成年人的數據,發現與採用常規、非間歇性飲食的人相比,採用168飲食的人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了91%。

研究顯示,對於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每天集中在8到10小時內進食,會導致心臟病或中風死亡的風險增加66%,而且間歇性斷食不能降低任何原因引起的死亡風險。此外,心臟病或癌症患者進行間接性斷食,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而每天進食時間超過16小時的癌症患者的死亡風險較低。

不過該研究的作者、上海大學流行病學和生物統計學教授鍾文澤也表明,「間歇性斷食對健康的長期影響,包括因導致心血管疾病或其他疾病之間的關聯,尚不清楚」,他補充,對於患有心臟病與癌症的患者來說,瞭解間歇性斷食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非常重要,他也鼓勵大家參考科學證據,採取更謹慎、個人化的飲食建議方法,「雖然間歇性斷食與心血管死亡之間存在關聯,但這不代表間歇性斷食必然導致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