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主題館/「處暑」防秋燥 多補蔬果早睡覺

「處暑」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天氣炎熱,值此季節轉換之際,要預防「秋燥」。建議多吃五穀根莖類以及蔬果,爲增強免疫力打底。 (取材自ingimage)

● 調養身體,關鍵在陰陽平衡

● 處暑養生,首着重健脾祛溼

● 預防秋燥,適時補水多蔬果

今天是24節氣的「處暑」,這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天氣非常炎熱,值此季節轉換之際,要預防「秋燥」。康華中醫診所院長張家蓓說,「處」有結束的意思,代表夏天的暑氣將逐漸消退,大地由陽轉陰,調養身體的關鍵在於陰陽平衡,建議多吃五穀根莖類以及蔬果,爲增強免疫力打底。

曆書記載:「鬥指戊爲處暑,暑將退,伏而潛處,故名也。」在中醫的觀點,處暑代表天氣由熱轉涼的轉折,陽氣漸消、陰氣漸長,進入秋天的季節。張家蓓表示,現在白天氣溫仍高,但夜晚可以明顯感受到變涼,氣溫起起伏伏、晝夜溫差大,要注意身體缺水的狀況,適時補水,以減少出現口乾舌燥、皮膚幹癢的機會。

中醫將秋天身體缺水乾燥的情況稱爲「秋燥」,張家蓓提到,秋天氣候雖然涼爽,但也乾燥,如果缺乏保溼修護,容易加重皮膚幹癢的症狀。在季節交替時節,亦要爲秋冬健康做好準備,此時節容易舊疾復發,甚至症狀加劇,如果夏天熱過頭而致身體失調,入秋後就容易罹患感冒、蕁麻疹復發等。

處暑養生要檢視血氣與正氣,首重「健脾祛溼」,張家蓓建議,可以多吃糙米、根莖類食物,包括地瓜、南瓜、馬鈴薯、蓮藕、山藥等,可以「補中益氣」。另外,也可以食用甜菜根、紅洋蔥、紅鳳菜、枸杞、洛神花等紅色食物,可以「補氣養血」,吃出好氣色。

處暑時,人體的氣會走到「四滿穴」,張家蓓提到,這個穴位屬於「腎經」,除了健脾祛溼外,也要留意腸胃溼氣及下肢水腫問題。四滿穴位於下腹部肚臍位置,記住「臍下2寸、旁開5分處」口訣,剛好左右對稱,這個位置爲腎經、衝脈之會處,可以輕柔按壓或用艾條溫灸,可以解疼痛、消脹滿。

暑氣的尾巴,要提早躺牀醞釀睡意,回到早睡早起的生活作息、調整睡眠品質。張家蓓建議,可以試試中醫養生的「子午覺」,在晚上11點到凌晨1點以前上牀,進入最佳睡眠狀態;白天11點到1點之間小睡片刻。子時大睡、午時小憩,養足精氣神,在秋天來臨之前「未病先防」。

節氣處暑的養生4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