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督四項關鍵房震不倒
我家的房子會不會倒?這恐怕是地震後每個民衆都想知道的答案。
如果分析一下近年因地震倒塌的建築,從九二一集集、臺南維冠、花蓮翠堤、花蓮統帥,到這次的花蓮天王星,可以發現房子倒塌有幾個關鍵因素:一、地基;二、設計;三、施工;與四、維護。
「地基」包括基地地質的調查與周邊環境的掌握。如果必要的鑽探測量等前置作業不實、周邊斷層邊坡的紋理了解不足,就是把房子蓋在不確定的基礎上;地震後房子滑動、傾斜,常是因此造成。
「設計」包括是否引用最新的耐震規範,與應力分析的正確性。九二一後耐震規範已提高至相當程度,如依新規設計,即使遇到大震,房子只會壞不會倒。近年倒塌的,包括這次花蓮的兩棟樓房,都是以舊規設計出來。
當然,即使有新規範,也不能排除因人爲「疏忽」導致設計錯誤的情形。花蓮統帥飯店的倒塌原因,就是在舊規範之下又「疏未注意,低估自重達廿五%」。
「施工」是最重要的因素。根據法院裁決,臺南維冠是因「建造過程偷工減料、非法借牌給他人」;花蓮翠堤是因「違法自行僱工施作、施工過程又涉嫌偷工減料,柱子內鋼筋強度不足且明顯短接」。施工細節潛藏危機的地方很多,雖有諸多法令約束營造業者,但防不勝防。
建築師作爲監造人,不會推遲監督之責。然而,即使建築師戮力而爲,但因不是行爲人,面對數以百計的工人,實難層層監督其施作。施工品質的維護,仍有賴政府以有效的方式,督促與輔導營造業自我要求,根本性的提升施工品質。
「維護」則包括既有建築物的保護及持續觀察。臺灣人喜歡裝潢,每換一個屋主,就會大修一番。即使不敲樑減柱,表層變更也都會傷害原有構造的結合強度,應儘量避免。周邊環境,如邊坡或地質敏區應經常留意是否發生變化;左鄰右舍蓋房子,也要配合鑑定程序,以留下紀錄比較觀察。
可以讓民衆寬心的是,雖然現在的房子愈蓋愈高,但各國少有高樓層因地震倒塌情事。這是因爲高樓層都用高強度的規範設計,也有適當的防震措施。最危險的,應是老房子,而且是用舊規設計的房子。如果規範老舊,加上維護不良、變更使用,那是最需擔心的。至於老房子設計得好不好,施工是否良善,因年代久遠已不可考,只能以加強觀察的方式,防慎於微。
另外須注意的是地區效應。近年震垮的房子大都在東部,是因爲地震頻率高且離震央近。花蓮的老舊房屋,確應作整體的檢測。但全國各地地震係數最高,也就是最危險的地方,其實是在臺北盆地。這是由於盆地地形與地質狀態導致。多次大震沒看到重大災情,是因離臺北遠,但不代表臺北的老舊房子就可鬆一口氣。
還是必須強調,回頭看已蓋好的房子,如果用新規範設計、設計師有口碑(包括建築師與結構技師)、營造商履歷佳、使用過程又維護得宜,民衆就不需要太擔心建築安全的問題。
至於未來的房子,如何讓民衆住得安心,就有賴公部門嚴格執行相關法令,鼓勵優良的設計專業與營造廠商出頭。民衆也要有基本認知,住得安全,要從頭開始;既要了解風險所在,也要懂得監督每個階段的專業者發揮其本職學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