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癌術後追蹤進展!臺大開發新生物指標 提早5年揪復發趨勢
▲臺大醫院甲狀腺癌世界首創新型生物指標記者會。(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甲狀腺癌患者接受治療後需追蹤是否有殘留與復發,現行是以抽血進行檢測,臺大醫院研究團隊今(31)日發表世界首創的甲狀腺癌術後追蹤指標,利用尿液中外泌體的甲狀腺球蛋白(Urinary Exosomal Thyroglobulin, U-Ex Tg)作爲術後監測的生物標記,不但更便宜、無侵入性,更重要的是,比起傳統方式,可以提早5~6年發現是否有再復發的跡象。
甲狀腺癌是內分泌系統最常見的癌症,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甲狀腺癌已成爲國人發生第九大癌症,女性的第四大癌症。臺大醫院今日召開記者會,發表與臺灣大學醫學院共同合作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新型甲狀腺癌追蹤預測生物指標」。
主要研究者、臺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王治元表示,臨牀上甲狀腺癌是低惡性度內分泌腫瘤,存活時間相當長,多數患者會接受甲狀腺切除術及放射性碘-131之治療,因此更需要長期追蹤的生物指標。
王治元指出,甲狀腺癌患者在接受甲狀腺全切除術及放射性碘治療後,傳統上依靠血清甲狀腺球蛋白來監測是否有殘留或復發,然而,血清甲狀腺球蛋白的檢測可能受到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的干擾,並且需要昂貴的重組人促甲狀腺激素(rhTSH)刺激才能提高檢測靈敏度 (每次約新臺幣4萬元),這也給患者帶來了額外的經濟負擔和不便。
研究團隊發現,利用尿液中外泌體的甲狀腺球蛋白(Urinary Exosomal Thyroglobulin, U-Ex Tg)可作爲甲狀腺癌術後監測的生物標記。
王治元說明,他們針對新診斷的甲狀腺乳突癌及濾泡癌患者,分別在術前、術後、術後3個月和6個月進行尿液樣本收集和分析。結果顯示,術後患者的 U-Ex Tg 濃度與腫瘤大小及病理分期呈現顯著相關性,特別是在那些傳統血清甲狀腺球蛋白無法檢測的患者中,U-Ex Tg 的濃度顯示了腫瘤的殘留或復發。
尿液中外泌體的甲狀腺球蛋白(U-Ex Tg)作爲指標爲世界首創,王治元分析,相較於以往需要抽血,新指標具有無侵入性、重複性高的優勢。更重要的是,相較於傳統方式,可以提早5~6年顯現甲狀腺癌的復發趨勢。就有接受臨牀試驗的患者,在抽血檢查還無法發現的情況下,在尿液檢查卻看到異狀,可以先針對未來可能再發組織,進行治療調整。
這項研究成果已經獲得國際奈米醫學期刊刊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 SCI 藥理學領域世界排名前5%期刊),以及美國、日本與臺灣專利認證,足見其發展潛力。王治元表示,臺大醫院目前在國科院支持下持續研究收案,後續也會尋求與產業界合作,進行產業化發展,臺大醫院也可以評估發展自費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