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使孫中山還在世
(圖/本報系資料照)
110年前革命黨人武昌起義,史稱辛亥革命,終致滿清封建帝制傾覆,肇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雖然革命成功背後有許多歷史因素的積累,但辛亥革命無疑是造就民國成立的最後與最關鍵的一次重大事件。然而,革命固然催生了民國,但在面對當時的歷史條件與各種內憂外患下,卻不足以保證民主共和的理想能夠順利實現。
時隔110年後的今天,中華民國國慶大會雖然繼續舉行,但場地卻已不在北京或南京,而是在民國建立之初,曾於1895年依《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的臺灣這片土地上。或謂若沒有臺灣,應該也不會有今天的中華民國。相對地,儘管中共已將五星換青天,北京當局卻於日前盛大舉辦辛亥革命110週年紀念活動,絲毫沒有任何違和感。上述歷史場景的轉換,多少也反映出大時代下臺海局勢所經歷的劇烈動盪。
今年中共舉行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大會活動前夕,北京官媒提前釋出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將發表重大談話的訊息,格外引人注目。綜觀全文,除了持續強調中共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以及充滿濃厚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的政治表述外,國人關注的兩岸關係部分則似乎多爲重申既有的政治立場。
其中,固然有警告與威攝的部分,例如提到凡是數典忘祖、背叛祖國、分裂國家的人從來沒有好下場,亦再次強調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後者除指涉臺灣外,亦同時針對美、日等所謂的外部勢力,正如共機10月初在臺灣西南空域密集活動,意圖向有關各方傳達特定的政治訊息。
此外,像是重申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最符合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和堅持一箇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上述立場雖是老調重彈,但此刻重申,意謂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依然爲當前北京對臺政策重要乃至優先的政治選項。
值得注意的是,習特別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需要安定團結的國內環境,且需要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這樣的戰略思維與戰略定力不僅可用來判斷今後中國大陸政治議程的重心,或也反映其現階段對臺政策的主要思考。
除了習的辛亥談話,蔡總統次日發表國慶談話是否會對前者有所迴應,同樣令人關注。對此,蔡總統重申臺灣願爲區域的和平發展貢獻一己之力,在兩岸關係立場上,表示「善意不變、承諾不變,維持現狀就是我們的主張,也會全力阻止現狀被片面改變。」蔡還強調兩岸解決分歧必須透過平等對話,並且期待兩岸關係和緩。而在表達不會冒進的同時,也提醒北京當局絕對不要認爲臺灣人民會在壓力下屈服,並強調會持續充實國防,展現自我防衛的決心等,可謂既有善意,也有堅持。
毫無意外,蔡沒有提到九二共識,甚至連2016年就職演說所曾釋出的依據憲法等論述也省略,減化到善意不變、承諾不變及維持現狀等,除要避免對岸以武力或其他脅迫方式片面改變臺海現狀,也同時強調自身會維持現狀的立場。這除了是講給北京聽的,或也是講給華府聽的。而針對憲改議題,蔡特別強調會以《中華民國憲法》爲基礎,以維護民主自由憲政體制爲前提進行修憲,避免北京對於正名制憲的疑慮。
若從蔡、習兩人談話來看,雙方顯然都希望臺海和平穩定,相信這也符合兩岸民衆的福祉與期待。惟兩岸僵局不解,對話難啓,風險因素卻不斷加劇。假使孫中山還在世,不知他對此會作何感想,對北京當局又有何建議?(作者爲兩岸政策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