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玲人設崩了?壓抑太久的人,要先學會喊疼
電影《熱辣滾燙》上映後,一直「被動關注」着賈玲的熱搜。
果然過猶不及,最近輿論風向似乎變了,質疑的聲音越來越多。
好像正如這位網友所說:“眼緣消耗光了,煩得很。”
這是一種「超限效應」:刺激過多、過強或者持續時間過久,人就會產生不耐煩和逆反。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就準備捐款,並掏出自己所有的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就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於是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相反還從盤子裡偷了二元錢。
大家很自然的把「信息轟炸」歸咎到了賈玲這個人身上,卻似乎沒考慮團隊策略、蹭熱度的營銷號、賈玲本身的國民度、「減肥」和「變美」這些熱度居高不下的話題,都是灼人熱浪的推手。
人設是否崩塌最後再談,我更在意她轉變的過程。
我是一名精神科醫生,臨牀工作中我的很多患者會陷入麻木中。
他們往往不是主流價值意義上的成功者,就像電影中32歲還啃老的樂瑩。
他們往往會選擇迴避社交和親密關係,但真的面對關係又表現出強烈的討好:如果有人提出一個想法,他們會逆來順受,希望通過妥協找回他人的愛和尊重。
長期有意或無意的審視、規訓、打壓,逐漸把他們釘在了「無能」鐵板上。
那麼好吧,既然我不能滿足你們苛刻的要求,那不如我就關閉對外溝通的通道。
情緒關閉了,最大的問題會表現在飲食和睡眠上。
吃得更多,吃到想吐。
吃的更少,厭煩食物。
睡的更多,整天不起。
入睡困難,整夜無眠。
人是高情感性的社會動物。
一旦切斷了所有社交,切斷了情感鏈接,切斷了身體和心理交互通道,各種身心、關係問題就會趁虛而入。
片中的樂瑩自殺未遂,只覺得疼痛,她說:“快點死,死了就不疼了”。
做爲精神科醫生也作爲觀衆,我知道轉折要來了。
壓抑太久的人,必須先學會喊疼。
就像極其悲痛的人,要先大哭一場纔對。
原版電影《百元之戀》片尾曲歌詞
我經常鼓勵我的抑鬱症、焦慮症患者,先去運動。
一定強度的運動會帶來疼痛感,例如肌肉乳酸堆積的疼痛;
也會帶來欣快感,例如跑步時內啡肽分泌的快樂。
再比如影片中拳拳到肉的極致疼痛,會讓你的神經再次興奮起來,調配各種激素去應對這些疼痛。
當然,這是一種積極的疼痛,而非自殘、自殺帶來的傷害性疼痛。
疼痛,或者說一定程度引起疼痛的運動,是身體和精神重新鏈接的一個通道,它會讓你再次體會到:我還有感知,我仍然活着,真實的活着。
經常運動的人一定明白我在表達什麼。
當你開始運動,你會找到對身體掌控感,找到平凡、微小但能夠把握的進步,找到一段時間內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呼吸和軀體奔馳的沉浸式享受。
如果你能在精神上堅持一段時間,那麼身體的改變會逐漸被雕刻的更清晰。
很難說是精神上的堅持塑造了身體,還是身體上的改變重建了精神世界。
沒必要追求個究竟,總之你會重新關注到自己的身體,真正的用心的去看見它,看見自己的需求,看見自己的感受。
電影的結尾,樂瑩沒有贏過專業拳手,沒有腳踩渣男,也沒有家人迎接,只是自己一個人笑着走向未來。
這意味着她沒有成功嗎?我不這樣認爲。
現實之中,我們同樣不可能靠業餘的短暫訓練否定專業選手的飯碗,更沒必要因爲更完善的自我就去厭棄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
積極和消極從來都不是一體兩面,在生活中,它們往往相輔相成。
就像拳擊,竭盡全力「重傷」對方,最後還是要抱在一起。
它可以被認爲是敷衍的隨意走比賽流程,也可以是真誠的尊重對手,也熱愛自己。
你看,事物沒有變化;變化的,只是你看待事物的主觀認知。
所以別給自己太宏大的蛻變規劃,別隻盯着「減肥100斤」的巨大成果,只要你開始出發,或者只要你此刻決定開始出發,就值得肯定。
然後,給自己5分鐘。
沒錯,就是5分鐘。
想看完100本書,那麼今天先看5分鐘;
想減肥100斤,那麼今天先運動5分鐘。
從5分鐘開始,每次完成時都堅定的告訴自己:我正在做積極的健康的決策,我已經完成了5分鐘。
回到人設崩塌的問題,我們真的能把電影裡的樂瑩和現實中的賈玲割裂看待嗎?
誠然有許多演員千角千面,這是一種出色的業務能力。
但把自己的人生融入到電影情節裡,隨着角色一起變得更好,變得更關照自己的心理感受,還能夠給一些人帶來正向激勵,也未嘗不是一種積極的路徑。
很難說她是爲了更愛自己才拍了《熱辣滾燙》,還是爲了《熱辣滾燙》成爲了更好的自己,糾結無從考證的主觀想法,永遠沒有結論。
不如只看結果。
她終於不再是帶着「諧星」標籤的一半賈玲,而是成爲了完整的、自由選擇「大笑」或「冷靜」的、「開朗」或「內斂」的、身心都更健康的賈玲。
這讓所有愛她或不愛她的人,都應該爲她鼓掌。
我們也從中學到了:別壓抑,先喊疼。
作者:申晨煜
責任編輯:不大
插畫:六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