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醫者仁心,創新致遠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題:記者手記:醫者仁心,創新致遠
新華社記者李恆
“白衣天使絕不是特殊時期的特殊身份,而是在工作的每一天、對待每一個病人都要全心全意,把救死扶傷當作自己一生的事業。”
郭應祿,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泌尿外科和男科學專家,以精湛醫術、高尚醫德,照亮患者生命之路。14日在京舉行的2024年度吳階平醫學獎、吳階平醫藥創新獎頒獎典禮上,榮膺2024年度吳階平醫學獎的他分享着自己對醫學事業的理解。
頒獎典禮現場,被授予2024年度吳階平醫學獎的還有肝膽胰外科學專家彭淑牖。實習期間與學長髮明膀胱潮式引流術,解決膀胱麻痹病人需要長期人工沖洗膀胱的臨牀問題;發明“捆綁式胰腸吻合術”,解決世界性臨牀難題……從事醫療工作70餘年,彭淑牖一直致力於做一名“好醫生”。
“每一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次手術都是一場生命的較量。”92歲的彭淑牖說。
吳階平,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吳階平醫學獎是在國家衛生健康委支持下,獲得科技部批准的我國醫藥衛生領域的高級別獎項。吳階平醫藥創新獎主要獎勵年齡在59週歲以下,在醫學、藥學研究和應用領域取得重要創新性成就的優秀中青年醫藥工作者。
現場被授予2024年度吳階平醫藥創新獎的有王輝山、孫思予、孫曉東、楊勝勇、周儉、曹彬6位來自醫學領域不同專業的專家。
“內鏡是醫生的‘眼睛’,更是我們手中的武器。”從事臨牀工作近30年,中國醫科大學副校長、教育部消化內鏡微創診療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孫思予說,技術創新是推動醫學發展的重要力量。只有不斷挑戰自我,才能突破一個又一個難關。
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曹彬,長期致力於病毒性肺炎臨牀和基礎研究,明確病毒性肺炎流行規律和臨牀特徵。
“站在世界前沿書寫中國醫生的風采,努力促進醫學進步與發展。”曹彬說。
爲了人民的健康,臨牀醫生意味着什麼?
“用一生詮釋‘大醫精誠’內涵,不僅僅要做患者信賴的‘好醫生’,還要做推動醫學事業發展的‘大醫生’。”在現場主旨演講中,吳階平醫學獎評審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啓德表示,醫學教育要讓學生更加理解“醫生”二字的分量,“臨牀醫生”的價值,用精湛的技術爲更多病人打開一扇生命之窗。
臺上,他們的話語平實真摯;臺下,在場的觀衆目光熾熱而專注。這些醫者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成爲一名“好醫生”不僅要具備精湛醫術,更要擁有高尚醫德;不僅要關注患者病痛,更要關注患者心靈;不僅要傳承醫學精髓,更要勇於創新、敢於擔當。
專家對話環節中關於“如何促進我國臨牀醫學發展”的探討,更是爲現場的醫學生們提供了寶貴的思考和啓示。他們表示要立志做人民信任的“好醫生”,在醫學道路上不斷探索,勇攀高峰,肩負起救死扶傷的神聖職責。